第七节 挫折理论——跨过前进道路上的障碍(1 / 2)
第七节 挫折理论——跨过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刘鹏
第七节 挫折理论——跨过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了障碍,通常会产生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改变行为,绕过障碍,达到目的。
第二种情况:如果障碍不可逾越,可以改变目标,从而改变行为的方向。
第三种情况:在障碍面前无路可走,不能达到目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会产生挫折感。
因此,所谓挫折,就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指向目标的行为受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目标不能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人经常会遇到挫折,面对挫折,有的人百折不挠,意志坚定,有的人意志薄弱,心灰意懒。这是由于不同的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不同,这种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叫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的高低不仅与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等主观因素有关,还和挫折本身的强度大小有密切关系。
人们在遭受挫折之后,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由于挫折的性质及人们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受挫折后的行为表现也不同。受挫折后的行为表现主要是攻击、回归、固执和妥协等。
(1)攻击。
人们受到挫折后,某些人往往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委屈感”。在行动上,表现为向引起挫折的人或物进行直接或间接攻击。比如,一个人受到同事无端的谴责,他可能会“以牙还牙”,怒目而视,反唇相讥,甚至直接的身体攻击。
2010年4月8日,福建南平开审郑民生案。法院当庭宣判,一审判处郑民生死刑。
曾在南平一社区卫生服务站担任医生的郑民生,因工作受挫,恋爱失败,持刀在南平实验小学大门口行凶,造?成8死5伤的惨剧。此案震惊全国,案发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纷纷加强了安保工作。
(2)回归。
所谓回归是指人们受到挫折时表现出一种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例如某些管理人员在受到挫折后不愿承担责任,难于做出简单的决策,敏感性降低,不能区别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盲目地忠实于某个人 或某个组织等。再比如,员工在遇到挫折后,无理取闹、轻信谣言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