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证实(1 / 2)

加入书签

当阿里海涯进江西之时,他还并不知道,广南东路的吕师夔已经陷入绝境。

邹?在水师的协助下,率军抢占韶州后,没有丝毫的停留,立刻兵进南雄州和梅关。

由于江西和广东的元军,其大部均被抽调到当初福建的战事中去,所以上述三地兵力非常空虚。

相对来说,麻烦点的是梅关,南雄就在它的岭下。这个岭南地区的第一雄关,形势险峻,易守难攻。宋代时,为确保该处,曾专门设立过南安军来镇守。该处的重要性,在“南安”两字中,已经道尽了一切。

也许元军凭借地势,还可以在这里顶住邹?的第二师一时,但等翟国秀和刘浚攻占了赣州,抄了他们的后路,刘浚再率军直扑关下,两面一起攻打,这座雄关被拿下也就是必然的了。

邹?得知翟国秀和刘浚已拿下赣州,心中大定,因为这就解除了他对江西方面所来元军的担忧。如果仅靠他的第二师,要分兵防守韶州和梅关两处,这也是相当吃力的。更何况他此时的兵力并不全,吴希?所部就留在了?山宋瑞的身边。

在简短的和刘浚商议过后,邹?除留部分兵力驻守梅关,主力立即回师韶州,全力巩固了哪里的防卫。

等宋军的行动被吕师夔侦知,仍然还在迟疑不决、为琼州水师焦头烂额的吕大帅倒吸了一口凉气。

如果福建战事的结果,真的像“传言”那样,对方抢占韶州的目的也就已经昭然若揭。更何况福建哪里,恐怕也根本不是传言,因为李恒始终没有给广南东路的元军传来任何消息。

吕师夔大惧,因为这时候他还查探到,占据韶州的是邹?。那么猜都不用猜,在?山的必然就是更令他害怕的文天祥。

吕大帅立刻率军撤离了广州,直扑韶州,准备夺路而逃,他是不会等死的。但无论如何,这都已经太迟了。在陈吊眼率军南下,水路又被封锁的情况下,他的覆亡,也不过就是迟早的事。

吕师夔的结局也是必然的。因为在对待帝国叛臣的态度上,张世杰狠,宋瑞也一样。他手下过去的参赞吴浚,在江西的战事中投降,并被元军派回来游说文天祥,“天祥缚浚,缢杀之。”

也许对后人来说,他们可能还想知道的是,假如在最后,吕大帅能和他的生平好友谢大侠再见一面,这又会发生什么呢?但这只能是历史的一种猜测了。

宋瑞是于景炎六月进驻的广州,这个时候宋军已席卷了广南东路的北江以南地区。

更重要的是,由于水师方兴的部分战船也已加入到广南,宋军开始控制西江水道,准备转兵西进。而一旦西江水道被控制,高州的史格,就等于是陷入半包围。

可没等史格查探到这个情况,为实施帝国夺取广南西路的计划,雷州的张应科突然全军出动,完全包围了他的高州。

在帝国夺取荆湖地区的整体战略中,拿下广南西路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夺取北元湖广行省的必须,还因为它是阻挡云南元军来犯的屏障。蒙哥攻宋的开庆之役,兀良合台从云南进兵的路线,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广西地区的重要性。

宋军要攻取整个广西,顶在前面的史格,就肯定成为必须要拔掉的钉子。

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夺取广南西路真正的关键,却并不是他史格,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广西从宋代的地理上看,它最重要的地方,是以邕州(后世的南宁)、柳州和静江(后世的桂林)三地为支点的一条横穿广西的中轴线。

历史上的广西,本就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成分更复杂的地区。而以这条中轴线为界,它所居住的百姓,又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区别。

这条线的东面,由于更靠近广南东路,相对来说,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大些。在它的西面,则弱化了不少,也就是说,处于更蛮荒的状态。

当时的朝廷,基本上要在桂林、邕州、宜州(桂林的边上)派兵戍守,因为那里已经和哪个时代的“蛮族”居住区接壤。

事实上,《宋史地理志》中,对当时的广东、广西风俗所给的描述就是:“南滨大海,西控夷洞,北限五岭。……大率民婚嫁、丧葬、衣服多不合礼。尚淫祀,杀人祭鬼。……民性轻悍。……人病不呼医服药。”

而朝廷对在这两地派驻的官员,给予的俸禄要更优厚,因当地气候炎热、瘴毒流行。甚至朝廷都允许当地人代理。

宋真宗景德年间,为了照顾有关的官吏,更规定:在任的、包括巡视的官员可以在秋、冬两季到任上,夏天就不用去了,以便避开瘟疫流行的季节。

朝廷照顾当官的,还是相当细致滴,但官员的投降,是不是也快了点?

帝国参谋院为了攻占广南西路,同时策应宋军在江西和广南东路的行动,不仅下令雷州的张应科改变策略,以整个广南西路为目标,还给其所部增添了兵力。

东更将张应科、张世虎、黎德三人,包括第四师的督军指挥使黄华和詹福,先招回了琼州面授机宜。因为他认为,帝国在广西采取的策略,还要因地进行必要的改变,以适应哪里新的情况。

他经过仔细地考虑,又与朝廷的重臣在反复商议过后,和几位军中将领说道:

“各位将军,广南西路百姓纷杂,条件特殊。禁军在哪里的行动,总体来说,要以攻心为上,攻城下之,汝等不可不注意。”

“汝等在进兵的过程中,除了军纪要严,每到一地,还要先晓谕当地,凡归顺帝国者,就还是帝国的臣民。各地除免赋税五年,取消过去所有的进贡。五年之后,按帝国的规定,一视同仁,没有例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