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七章 势在必得大东北(1 / 2)

加入书签

麴义最终能够率领部队顺利撤回修县,还得感谢远在蓟城的大公子刘和。如果不是刘和要求冀州暂时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喜欢兵行险招的卢植就会派出太史慈前往南皮围堵麴义。

以麴义剩余的兵力,单独对抗徐荣、鲜于辅或太史慈的一路兵马尚可,但若是让他同时对抗这三路兵马的合击,就算麴义麾下有先登死士这样的精锐,同样难逃一劫。

正如麴义推测的那样,徐荣确实是在以己为饵将他吊在漳水附近,然后为高邑城内一直未曾出动的太史慈创造围堵他的机会。既然南皮城已经被鲜于辅稳稳掌控,徐荣便不必急于赶至南皮城下,因而可以站在冀州战场的全局来进行思考和应对。

在徐荣看来,颜良军从冀州撤回并州之后,高邑城只要有一万步兵驻守,便可抵御袁绍五万以上兵力持续三个月以上的进攻,而高邑城内如今却有两万兵马,因此完全可以抽调一万部队出城围堵麴义,待解决了麴义一部,再回援高邑也完全来得及。

麴义的部队在漳水和绛水交汇处的狭长地带,如果高邑城内派出一军沿绛水而下,就能彻底堵死他撤回清河国的道路。到时候鲜于辅在东、徐荣在北,太史慈在西南方向,三路部队就是三万兵马,绝对可以将麴义攻打南皮剩余下来的一万多兵马摁死在绛水以北、漳水以南。

刘和之所以要求冀州方面保持南北对峙的局面,却跟他“先北后南、先东后西”的战略布局有关。

幽州的北方是广袤的草原和荒漠,不仅可以为刘和提供源源不断的上等战马和牛羊,而且还是最佳的练兵场。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桀骜不驯、生性残暴,但在聪明善战的汉人眼里不过就是难缠一些的对手,当初的匈奴人比现在的鲜卑人和乌桓人还要凶猛,一样被卫青和霍去病率领的大军打得豕突狼奔,迁徙逃亡。事实证明。只要汉人政权没有陷入内耗,北方的游牧民族根本就不足为惧。

不提完全掌控,只要刘和能够左右幽州以北的局势,他就可以通过互市的方式换回需要的马匹和牛羊,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提高幽州的农业产量,提高民众的身体素质。

马匹可以充作骑兵的坐骑,可以驮运货物,可以下地拉犁;牛可以驯化养做耕牛,也可以用来食肉。牛筋更是制造高强度弓弩的核心材料,牛皮则是制造甲胄和大型攻城器械的材料;羊可以取毛制毡,可以取皮制衣,可以取奶饮用,还可以直接食肉。

幽州的东面是资源富饶的东北地区,那里不仅盛产各种珍贵木材和上等的兽皮药材,更有几处便于浅层挖掘的大型铁矿和煤炭,更有一大片土质肥沃、水利方便、足以养活大汉全部人口如今却几乎是无人耕种的黑土地!

后世某岛国窃据东北之后,曾经在抚顺和本溪等生产煤铁的地区连续挖掘了数十年。然后再用巨轮将海量的资源运回本土填海,就算这样也没有将这些地方的资源掏空,可见那里的煤炭和铁矿石之丰富易采。

刘和虽然不是学工科出身,但也懂得煤炭和钢铁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所以资源富饶的大东北地区无论如何也不能落入外人之手。

幽州东北如今被公孙度势力所占据,在公孙度势力的东面有高句丽国,北面则是夫余国,更加东北的地方则有尚处于原始社会形态的挹娄、沃沮部落。在朝鲜半岛乐浪郡的东南方向则有秽貘、马韩、弁韩、辰韩等国家和部落。

刘和的计划是先将辽东公孙度的势力消灭。进一步壮大自己,然后采取清剿与安抚并行的策略不断在东北进行扩张,最终将北方这些看似落后却危险极大的民族全部同化或者清除。使得汉人的足迹可以遍布弱水两岸。

经略大东北将会是一个极其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至少需要分成三步完成。

第一步,刘和需要从公孙度手中夺回现有的大汉疆域,这样既能消除东北方向这个巨大隐患,从此不再担心腹背受敌,而且还可以为刘和南下争夺天下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持。借助于海上输运通道的方便快捷,刘和可以非常容易的将环渤海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

第二步,刘和将战略重心从幽州向黄河以南转移,向并州以西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刘和需要先将袁绍赶出冀州,继而再将袁绍消灭在并州,实现完全控制黄河以北的战略意图。此在期间,北方的鲜卑人将成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刘和组建一支足够强大的骑兵部队来阻止鲜卑人的南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