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大本钟计划(1 / 2)

加入书签

后世伦敦城的地标建筑,大本钟,也就是威斯敏斯特宫的钟楼,各种影视剧,什么小资装逼,特工大闹伦敦,总是要来威斯敏斯特宫附近刷刷存在感,其地位几乎相当于美国白宫与大会堂的地位了。

以长老们目前的力量,在统治权千里之外的地方建造一座威斯敏斯特宫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顺带取巧,只造钟楼,却简单方便廉价的很,起码在帝都的试验中,钟楼的建造难度不大,而且预留空间的情况下,也可以为之后的建造打下基础。

这里面的关键,是出资建造了钟楼后,迅速成为当地地标建筑,进而吸引民间资金作为冤大头,花别人的钱,盖我们自己的楼,产权归属长老们合资的开发公司,但是做事的却是那些见钱眼开的家伙。

当然了,以江南士绅的贪婪,想必是肯定是想要直接吞下,分毫不留,但就要看看他们的牙口到底是否匹配他们的野心了。

对于这一点,长老们甚至暗地里跃跃欲试,希望这些缙绅找自己麻烦,那做事的理由也就找到了。

当然了,队伍浩浩荡荡,也有几十人在做事,陈枭水的徒弟基本上都是北方人,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南下过黄河,因此见了这不同景色,也都非常新奇,一时间居然很是热闹,而有人暗中窥视也是被无视了。

一行人看起来重装备多,但行动却是不慢,耽搁一天后,下船后第三天晚上,就已经是吴县在望,这也是托福附近道路修整的不错,而最近雨水不多。

“也就是说,今年北方的雨水也够多,有些地方都涝了。”

陈枭水说道:“嗯,其实雨量还算正常,但前些年的旱灾,还有饥荒,将许多植被都摧毁,所以,就有些水土保不住雨水。”

“明白,大旱之后必大涝。”

大旱之后必有大涝,是一句俗语,在某些方面来说,却是经验之谈,当然,对于明末的情况来说,却是这样的。

小冰河期刚刚结束,雨水已然正常,历史上依靠风调雨顺,土豆盛世,以及疯狂屠杀,“我大清”聚积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原本大明朝得不到的赋税在屠刀下简直轻而易举就得到了,这笔钱多么可怕呢?

在“我大清”的三藩之乱下,整个长江以南陷入战乱,但帝都我大清的“明君”依然在修着各种庄子,几乎没有停止过各种奢靡享受。

那些后世的王府当真是雕梁画栋,美不胜收,最后都变成了“我大清”所谓的功绩财富,就是不知道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好得意的。

可恨而无知的长老们,非法占据了帝都城,还将旧帝都保存下来,未来各种华丽的建筑物,什么圆明园颐和园,王府井这样的高贵建筑物算是泡汤了,那还要中华文明干什么?我大清可是妥妥的奴隶制文明的巅峰啊。

未来,劫掠全世界文物而建立的中国帝都卢浮宫将占地巨大,装满了泰姬陵啊,金字塔啊里面的宝贝,让全世界无数爱护和平的人们惋惜,也让我大清瞧不起,看看你们多小气,我大清向来是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的。

但另一个方面也说明,大明朝不是没钱,而是钱都在混蛋手里啊。

同样的,其实小冰河期早已结束,但是饥饿的人们,早已将能吃的树皮吃光,而西北到处都是这种情况,能够阻止水土流失的树木青草还需要时间重新发育。

在哪怕实行全面免税,投入巨大,但是缺乏种子,农具,想要慢慢恢复,难度可想而知。

大旱之后必有大涝,原因不在于被吃光的植被,而在于根本没人去支援还在天地间哀嚎的百姓恢复生产。

长老们能做的事情,其实相当有限,他们可以采集全世界所有的金矿,但对于普通平民真正需要的东西,事实上还是得老百姓自己生产,从这一点来说,不是长老们养育百姓,而是百姓养活了百姓。

后世的时候,关于环境保护,中国曾经走过一个可怕的弯路,原因就在于,错误的把欧洲人制定的环保策略当做了真理,却全然忘记了,拥有无数殖民地,可以将各种工厂转移走,同时人口密度,也就是单位面积下人口数量是中国几分之一的欧洲标准当了宝。

进入夏天以来,不少地方都出现了水灾,长老们的应对绝非是抗洪抢险,因为以他们目前可以动员的人力物力,稍显不足,同时火车不通的情况下,也不足以把东西运输过去,但是,想办法把人移民了也不难。

辽东承接了大量的人口,预计几年内突破百万人口不是梦,但期间人口迁移费用,开荒费用就非常巨大了。

好在这些钱还是可以应付的。

未来,按照长老们的预计,黄土高坡下的那些地区,将会开始封山育林的工作,用几十年的时间恢复汉唐时代的山河景观。

后世的时候,如果看看卫星地图就可以发现,在中国传统的十八省领地内,基本上算是一片绿,可以说其森林覆盖率是合格的,唯一有问题的是那地方。

那种人,只要他们占据一块地方,基本上那个原本绿意盎然、森林林波的地方,就会变成沙漠,这就是他们。

这是社会模型问题。

当然了,对外移民的事情,李向前并不着急,反正地皮就在那不跑不闹,用人口这个时代欧洲人正在完成助跑起跳的过程,但还远没有到达最高峰,中国,正适合弯道超车。

那么,就需要的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积极向上,收到过严格而合格的教育,可以在生产生活在独当一面。

遗憾的是,这种人在中国几乎没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