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三四章 功亏一篑(中)(1 / 2)
崔可夫的这道莫名其妙的命令,将柳德尼科夫搞糊涂了,他不解地大声反问道:“司令员同志,为什么要让部队撤回来啊?据我的战士报告,说一支部队正在向中间地带的德军据点发起攻击。我让部队出击,是想助他们一臂之力。”
崔可夫瞥了一眼站在旁边的我,接着对柳德尼科夫说道:“目前奥夏宁娜的师,正在向中间地带的德军发起攻击。他们的指战员在师属炮兵营的掩护下,推进得很顺利,也许再过半个小时或者更短的时间,他们就能肃清中间地带的残敌,实现和你们的会师。”
“司令员同志,既然是奥夏宁娜将军的部队在发起进攻,我们就更加不能袖手旁观了。我认为我的部队更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吸引德军的注意力,使他们不能集中力量去对付友军。我们全师要和师的指战员们一起并肩战斗……”
没等柳德尼科夫说完,崔可夫就打断了他后面的话:“行了,上校同志,别再说了。”也许是觉得自己的语气太生硬了,他又放缓语气说道,“你们师现在没有重武器,攻坚力量不够,对这种德军设防的工事,你们就算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也很难攻下来,还是让师来单独完成夺取中间地带的战斗吧。”
虽然柳德尼科夫接受了命令,但要想将命令传达到部队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就在这时,隐蔽在楼房和瓦砾堆后面的德军,已经冲着柳德尼科夫的进攻队伍开火了,冲在前面的指战员顿时便有了伤亡。
在无遮无拦的开阔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十几具我军战士的尸体,剩下的全卧倒在地上。临时支起的一挺轻机枪,对着敌人隐蔽的瓦砾堆乱扫着,打得尘土飞溅,几名德国兵不得不蜷起身子。躲在了子弹打不到的位置。
见敌人的火力稀疏了,那名机枪手端着机枪从地上一跃而起,向前快跑过去。等密集的子弹将他身体四周的地面打得如同开了锅的时候,他已跳进了一个弹坑,重新架好机枪向德军继续扫射。
刚打了半梭子,他就被稠密的子弹击中。一头扑倒在机枪上。几乎是在机枪射手中弹倒下的同时,另外一名疑似机枪副射手的战士跳进了弹坑。看到机枪手中弹牺牲,他连忙上前搂住尸体,缩进了弹坑里面。
过了一会儿,机枪副射手再次露出头来。抓起那挺机枪就朝躲在瓦砾堆后面的德军射击。机枪哒哒哒地响个不停,机枪在副射手的手里剧烈地颤抖着,弹壳不断向旁边迸出,枪口射出的子弹,将几名探出半截身子的德寇打得血肉横飞。
从楼房上方泻下的密集子弹,击中了副射手。他的身子扭动着朝后倒去,依旧死死地搂住手里的机枪,当他仰面倒进弹坑前。一长串出膛的子弹飞向了空中。、
看到柳德尼科夫师的战士在敌人的密集火力下不停地伤亡,我急得直跳脚,可在仓促之间又没有什么办法能帮到这些陷入险境的战士们。
不知道战士们是收到了柳德尼科夫的撤退命令。还是觉得德军的火力太猛,凭现有的兵力根本冲不上去,他们在敌人的密集火力打击下开始了撤退。有些战士是提着武器,拔腿就往自己的阵地跑;有的战士则是开上两枪后调头就跑,跑几步又停下来开枪。
看到这一幕,班台萊耶夫气得连连骂街:“见鬼。见鬼!这仗是怎么打的,没看到敌人的火力有多猛。可还让我们的指战员在没有任何掩护的情况下,向敌人的防御阵地发起冲锋。这不是让他们送死吗?”
崔可夫放下了望远镜,看着他严肃地说:“上校同志,没有不流血的胜利,为了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就算付出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班台萊耶夫听崔可夫这么说,立即无言以对,只能举起望远镜继续看着我师指战员的攻坚战斗。
虽然班台萊耶夫不敢说话了,但我看到柳德尼科夫师的伤亡情况,还是痛心地说道:“司令员同志,您看看,柳德尼科夫上校所发起的这次冲锋,付出了四五十名指战员伤亡的代价,可连敌人的工事边都没碰到。”
崔可夫苦笑了一声,把话题转到了其它方向:“奥夏宁娜,给近卫第70师解围以后,你有什么样的打算?”
我不知道崔可夫问这话的意思,只能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我服从您的命令。”
没想到崔可夫并没有给我分配具体的任务,而是继续追问道:“我想听听你真实想法。”
说实话,我最初的打算是跟着罗科索夫斯基混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反正过不了多久,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也要划归他的顿河方面军指挥,早点和上级领导搞好关系,还是很重要的。没想到崔可夫的一份电报,就将我从空捏依招了回来。从目前的情况看,城市剩余的各部队都伤亡惨重,接下来的反攻,肯定要以我们师唱主角。与其等崔可夫给我分配任务,我不如抢先表现出高姿态,承担一些危险的任务。
想到这里,我连忙恭谨地对他说:“司令员同志,我是这样考虑的。柳德尼科夫上校的部队就算被救出来,他们由于兵力有限,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估计也很难有所建树,所以我认为应该让他们就地休整,而由我师来对附近的德军继续扫荡。首先要对付的,就是还盘踞在工厂区的五个德军师。”
崔可夫等我说完,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笑着对我说:“奥夏宁娜同志,你不简单啊,居然能猜到了集团军接下来分配给你们的任务。说说吧,你打算怎么对方德军的这五个师。要知道,虽然他们在和我们的战斗中。有了不少的损失,而且弹药和燃料也所剩无几,但要想消灭他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