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乱局(1 / 2)
趁着京察不以言论罪人的东风,王大均的奏折先一步递上去,参劾郑皇后的唯一的堂弟,襄城伯郑俊在外以三皇子的名义广邀人心,似有不轨的企图。一封奏折写得就跟躲在襄城伯家床底下似的,尽是襄城伯和宠妾的私房话,包括他和哪位大臣说了什么,许诺了对方什么好处,真名实姓一笔笔一条条有鼻子有眼。
因为王大均只是个三榜出身的地方小吏,这辈子都不见得能升到五品,所以奏折到了吏部,几个侍郎直接当笑话传阅了,根本没有惊动楚巨才,也没打算把这玩意儿节抄到邸报上。
谁知上午奏折送到,下午里面的内容就已经传得北郢城街知巷闻。老百姓可不需要什么证据,只要听着精彩刺激,就阻止不了他们口口相传。晚上的时候,流言终于传到锦衣卫指挥使狄更斯耳里,他抱着膀子想了想,没有趁夜进宫觐见皇帝。
王大均这份奏折仅仅是开始,第二日,又多了五份与三皇子相关的奏折,这次是参劾他新拜的老师,旧党的一位元老,大学士张元芳。
吏部侍郎审查过后,觉得折子里有些内容算得上证据确凿,紧急通知了楚巨才。楚巨才袖着节录去了张元芳府上,两人密谈良久,楚巨才回吏部以后,将这几份奏折都作“子虚乌有”驳了回去。同样只到晚上,狄更新收到了奏折的详细内容,但这回传播流言的主人群不再是北郢底层民众,而是国子监的监生。狄更斯再不敢怠慢,连夜进宫密奏皇帝。翌日,宫中传出圣旨,陛下念大学士张元芳年迈,特旨他辞官返乡。
第三天,雪片也似的奏折递上京,全都是分散在诸地的新党官员参劾百里扩身边人。这下朝中和民间有眼色的都看出来了,新党毫不顾念当初与三皇子勾勾搭搭眉来眼去的旧情,彻底撕破脸,要将汾王一系拉下马。
新党官员虽然大都位卑职小,但人数众多,且年轻气盛,这些奏折参劾的内容无论是否属实,先写得慷慨激昂,甚至还有不少血书。怪的是,无论吏部如何封锁消息,最迟当夜,奏折的内容都会泄露出去,最终经锦衣卫进到皇帝耳朵里。
七月汛期,中原又有三省遭灾,零零落落的几道求赈的折子却淹没在京察的汪洋大海中。朝臣们陷于混战,旧党挺身而出护卫三皇子,疯狂地构陷攻讧新党,吏部和刑部勾结,竟将弹劾三皇子一系的新党官员全部黜落!
沸沸扬扬地闹到了第十日,《元和新闻》、《宗阳学刊》、《江南志》、《梧州报》等南中国几乎所有的民办报纸上都登载了同一篇匿名文章:《请汾王就国书》。
就在立秋这一天,杨无端乘坐的官船终于返至帝都,她站在船头仰首四顾,天高云淡,烟波湖轻烟渺渺,与梧州的海阔天空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
又一个多事的秋啊。
===
宣德楼的长窗后,芍药花影影影绰绰地投在跪地的少年人脸上,深红的花,黑色的影,映着他玉一般半透明的肌肤,构成一种惊心动魄的艳。
“起来,”皇帝背对窗口站着,俯视太子头上的发结,他还不到二十岁,并没有戴冠,“我叫你起来。”
杨小康置若罔闻,不但没有起身,反而又伏低下去,重重地磕了个头。
“父皇,”他哽咽着道,“儿臣今天才知道,原来儿臣根本没有生病,那是中毒!求父皇严查下毒之人,还儿臣一个公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