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扔钵 离魂(1 / 2)

加入书签

辉夜姬听了老人的话后先点点头,接着又摇头说:

“是有这种事,但我就是不愿意。”

老人说:“你听我说呀!你虽然是神佛转世,但总还是一个女人吧。现在,我还活在世上,不妨就这样过日子。如果我死了,你该怎么办呢?那五个人,经年累月地来远里寻仿,可见他们对你的恋慕之心很深。他们都声明要娶你。你应该早下决心,做出选择,与其中的一个人定下亲来,你认为怎样?”

辉夜姬答道:“唉,这些人都是多么庸俗呀。不了解对方的心灵,而贸然与他定亲,如果他后来变心了,会教人后悔莫及的。无论对方地位多么高,相貌多么好,不了解他的心灵而与他定亲,我决不同意。”

“嗯,你说得很有道理,”老人点头赞同。又问道:“那么,你到底想与怎样的人定亲呢?那五个人看起来都对你很诚心啊。”

辉夜姬答道:“至于应该是怎样的人嘛,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既然五个人中,无论哪个都很诚心,分不出哪一个优,哪一个劣。那么,我希望,谁能将我最喜欢的东西给我取来,谁就是最诚心的人,我就做这个人的妻子。请您这样对他们说吧。”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老人表示赞成。

傍晚时分,那五个人都来了。他们有的吹着笛子,有的唱着歌谣,有的吟诵和歌,有的吹着口弦,有的用扇子打着节拍。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想把辉夜姬引出来。老人出来对他们讲话了:

“各位大人呀,你们长年累月地到我这荒芜的地方来,实在是不敢当!我已过古稀之年,就象风中残烛,朝不保夕。因此我已经对我家的女孩子说,叫她认真考虑一番,在你们五位诚恳的大人当中,选一位丈夫。那女孩子说:‘我怎么能知道他们对我的爱到了什么程度?’这话说得也有道理。她又说,你们五位大人,很难辨出谁优谁劣。所以,在你们五个人当中谁能将她最喜爱的东西拿来给她,就说明谁对她爱得最深,她就嫁给谁。我以为这办法很好,你们都不会怨恨我吧。”

五个人听了这话,都说:“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老人便走进去,把这话传达给辉夜姬。”

辉夜姬说:“那好,您就对石竹皇子说,天竺国有佛的石钵,叫他去为我取来。”

“对车持皇子说,东海有一个蓬莱山,山上有一棵树,树根是银的,树干是金的,树上结着白玉的果实,叫他去为我折一枝送来。

“叫那位右大臣把唐土的火鼠裘给我取来。叫大纳言把龙头上发五色光芒的玉给我取来。至于石上中纳言呢,要他去取一个燕子的子安贝给我。”

老人为难地说:“唉,这就是在刁难他们了。这些都不是国内所有的东西。这么困难的事情,叫我怎么向他们开口传达呢?”

见老人为难,辉夜姬说:“这有什么不好开口的!你只管去对他们说就是了。”

老人出去,把辉夜姬的话照样传达了。那几位王公贵人听了,被惊得目瞪口呆,自知无望地说:“你们提出这样的难题,倒不如爽快地说‘不准你们在这里徘徊。”’大家垂头丧气地回家去了。

其实这五件东西就是辉夜姬能否从凡人再次升格为天神的必备之物,嘛,当然,在这个古事里,辉夜姬不是正统神话里的辉夜姬罢了。

那五个人回去之后总觉得不看到辉夜姬,做人没有意义。其中石作皇子最为机敏。他仔细寻

思,石钵既然在天竺,总不会拿不到的。

但他转念又想,在那僻远的天竺地方,这也是独一无二的东西。即使走了千百万里,怎么能把它取到手呢?

于是有一天,他到辉夜姬那里报告,今天我动身到天竺去取石钵了。过了三年,他走到大和国十都市某山寺里去,把宾头庐面前的被煤烟熏黑的钵取了来,装在一只锦囊里,上面用人造花作装饰,拿去绐辉夜姬看。辉夜姬觉得奇怪,伸手向钵中一摸,搜出一张纸来。展开一看。纸上写着一首诗:

“渡海超山心血尽,

取来石钵泪长流。“

辉夜姬看看那钵有没有光,连萤火那样的光也没有。于是回答他一首诗:

“一点微光都不见,

大概取自小仓山。“

辉夜姬便把这钵交还他。皇子把钵扔在门前,再写一首诗:

“钵对美人光自灭,

我今扔钵不扔君。“

他把这诗送给辉夜姬,但辉夜姬不再作复。皇子见她不睬,咕哝着回家去了。他虽然扔了那钵,但其心不死,希望或有机缘,可以再来求爱。借此,日本从此以后,也把这样厚颜无耻的行为叫做扔钵。

而车持皇子是个深谋远虑的人。他对外说是要到筑紫国去治病,就请了假,来到辉夜姬家里。对那些仆役说:“我现在就动身去取玉枝。“

之后就向九州出发了。他属下的人,都到难波港来送行。皇子对他们说,“我此行是很秘密的。“因此他并不带从人,只带几个贴身侍者,就出发了。

大家都以为他到筑紫国去了。岂知三天后,皇子的船又回到难波港。他预先苦心劳思地布置好。一到之后,立刻去把当时第一流的工匠内麻吕等六人叫来,找一个人迹难到的地方,建造起一座门户森严的房子,叫这六个人住在里头。

他自己也住在那里,而且,把他自己所管辖的十六所庄园捐献给神佛,仰仗神佛的援助而制造玉枝。这玉枝竟制造得同辉夜姬所要求的分毫不差。于是皇子拿了这玉枝,偷偷地来到难波港。他自己坐在船里,派人去通知家里的人说:“今天回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