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争功多利(2 / 2)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子推衷心无二,矢志不移的追随,甚至不惜剜肉救主,这种大恩大德公子牢记不忘,即位后立刻封赏。淡泊名利的介子推携母隐居深山,他亲往寻觅,然却千呼万唤始不出。为逼介子推出山受封,他才听从臣下放火烧山之计。介子推宁死不仕,文公事与愿违。好心铸大错正好说明文公报恩心切,亦说明他知人善任。君王厚待忠臣良将,对其加官晋爵,理应如此;但反之,亦无人敢说一二。一朝得天下,登上大位,以种种借口对忠臣大开杀戒的帝王并不鲜见。施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施恩图报非君子,知恩不报是小人。换句话说,你对人有恩,不要总想着别人报答,别人有恩于你,你应知恩图报,不能忘恩,更不能负义。施受双方都持这种态度,事物才能顺利地有条不紊地发展。
忠心耿耿事君主,淡泊名利做庶民。这是介子推身上体现的可贵精神和品格。介子推在陪公子流亡中,吃尽了苦头,受尽了艰辛,以至割股救主,功成后理应享受高官厚禄的他,却期望过平民生活,携母亲悄然隐居深山,任大火焚烧,宁死不仕。起初,我对介子推的做法不以为然,以为他是愚忠:你焉何这等憨直,既然有功于国家,为何不辅佐君王?你遁入深山倒也罢了,为何还要牵上老母?你不入仕倒也罢了,为何偏要隐居?你自己以死明志倒也罢了,为何偏要赔上高堂?思来想去,我的想法错了。介子推是对的,他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淡泊名利的高尚之人。我是以小人之心度了君子之腹!今天,从晋文公、介子推君臣身上受点启发,学点东西,对事业、对人民、对国家是有利的。
此爻告诫我们争功论赏是不值得的。奔小康、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目前四化建设的伟大而艰巨的任务。要干好各项工作,尤其要弘扬锲而不舍、感恩报恩、忠心耿耿、淡泊名利的精神和品格。没有高远的志向及其锲而不舍的精神,必将一事无成;“贡献”也将是一句空话。“和谐社会”概念的外延虽然极其广泛,但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试想,施恩图报,不报不行!知恩不报,坚决不报!人与人之间变成**裸的金钱关系,冷冰冰的买卖关系,剑拔弩张的利害关系,“和谐社会”的建设岂不要大打折扣吗!一个人,对朋友应该忠心耿耿,对事业应该忠心耿耿。淡泊名利,在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拼搏奋斗中获取幸福和快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工人,为劳苦大众服务。</d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