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高句丽之拜码头(1 / 2)
小哥几个在等待美食的同事,他们的爹也没闲着,接受了高句丽使者的朝见。
这时的高句丽通常被简称为高丽,是古代东北少数名族族扶余人于西汉末年建立的一个政权,与后来的王氏高丽无论从历史渊源、疆域范围、还是民族构成来说,都根本不是一回事。只不过夜郎自大,号称自己的祖宗曾经打到了黄河边上,那是大韩的故土如何如何。
高丽确实辉煌过,大约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兄弟睨于墙一向是国内历史的一大特色,各姓的兄弟们逐鹿中原,打的热乎朝天,根本没空搭理那塞外苦寒之地,高丽由此才逐渐强大。待隋朝一统天下时,高丽经历内乱,但还是不怎么把老杨放在眼里,老杨带小弟过去教训一次,失败了,小杨这下子不乐意了,又三次远征高丽。然而那时候没有棉衣,小杨的军队开春跑过去,立秋就要往回跑,来回在路上的时间就要三个月。这根本算不上什么北伐,骚扰站的成分更大一些,再说那边一马平川,高丽人对地形熟悉,打个埋伏,坚壁清野啥的,把小杨玩了个半残。高丽打败小杨四次,自信心严重膨胀,将隋将士的头颅摆成京观来示威。虽说国力下降严重,但毕竟是本土作战,尚能支持,反倒是小杨惨了,偌大一个家业硬生生改姓了李。
李二他爹称帝后,高丽想探一下新朝的虚实。派人带着几车土特产和高丽的地图前去长安拜码头,顺便签个睦邻友好合约啥的。李二他爹也不怎么想替自己的表哥报仇,甚至想着不让高丽称臣。自己守好现在已经拥有的国土就行了,在受到温彦博的规劝后,才麻利的签字,表面上承认高丽是大唐的天朝上国,同时把什么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等等要不要钱的帽子一顶顶的往高丽砸。高丽虽说私底下还搞些小动作,但表面上维持了十来年的和平。
待到李二上位可就没这么好说话了,本来他就是一个打仗的好手。比他爹积极进取了很多,不是敲打这个就是敲打下那个。虽说贞观初期国力还没足以支撑讨伐高丽。但李二还是偶尔示个威啥的,让高丽时刻警醒着。
李二爷把突厥打残废后,又让小弟带着一帮士兵到高丽的家门口收殓自己表叔当年远征高丽时被杀的士兵遗骨。隋唐相近,很多隋朝的大臣武将到了唐朝继续做自己的大臣武将。只是皇帝换了一个罢了,老杨爹俩四次远征高丽,死的士兵不计其数,谁家长辈兄弟被高丽人所杀?所以李二的小弟到了高丽的家门口,把高丽人当时筑的京观给拆了,那京观的建筑材料毕竟是前朝将士的头颅。古人讲究完尸,骂人最狠的无非就是死无完尸,来收尸的都是被杀者的后辈,看到同袍的遗骸被高丽人这么糟践。谁还受得了?开口大骂:高丽人,突厥老儿已经被我大唐收拾了,你丫等着。下一个就是你们,到时候老子也让你们死无全尸!非用你们的人头摆个更大的京观,就放在你家,让你家人天天看着!
高丽王高建武听唐士兵这么一说,顿时不淡定了,突厥被灭也不是什么保密消息。虽说这京观是自己的哥哥高元干的,不关自己的事。但自己也没拆了不是?唐朝换皇帝他是知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看来上位的李二爷没他爹那么好说话,麻溜溜的故伎重演,派使者!带土特产、疆域图去表个态,可千万别被征伐,跟突厥一个下场。
贞观四年,也就是晋宇刚来长安的那年,大唐周围的国家、部落纷纷来朝,共尊李二爷为天可汗。干掉了突厥,李二爷信心大涨,心想老子本来就是能征善战的好手,你们早干嘛了?现在来拜码头?晚了!不过刚干完了突厥,要休养生息一阵子再干下一个,于是李二表面接受了大伙的朝拜,至于睦邻友好合约嘛,该干嘛干嘛去,老子不签!尤其是你高丽,我爹的时候你就带土特产,现在还带土特产?老子稀罕啊?糊弄鬼呢?
作为一个政治家,李二内心怎么想的当然不会表露出来,压根不提睦邻友好,笑呵呵的请大家吃了顿饭,头也磕了,礼物也收到了,大家都家大业大的,地里农活忙,别耽误了耕种,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都散了吧。高丽的使者嘛,将回礼换成驴子,让他们骑着回去,晋归唐那小子不是说过“骑驴看账本——走着瞧”吗?朕就让他们走着瞧!
与李二爷的第一次交涉失败,高建武慌了脚丫子了,于是就跟大臣商议:万一真来打我怎么办?这富贵日子我还没过够呢,咋办呢?
大对庐(高丽的品级最高的官名,相当于宰相)给高建武出了个主意:大王,要不咱垒堵墙吧?当年秦始皇不就是垒了长城抵抗匈奴吗?
高建武一寻思,得,就这么着吧,把你们挡外面,我继续过我的富贵日子。高建武没晋宇见识广,压根不知道后世还有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是由诺曼底登陆开始的……
第一次拜码头不顺利,高建武就派人到处打听李二爷有啥爱好,在垒墙的同时,准备进行第二次公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