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壶底有乾坤(1 / 2)

加入书签

“不管怎么说,这位先生能从壶的重量和壶底的厚度中出这壶里乾坤,就凭这一点,就比我这老头子不知强了多少倍啊!这种细心正是我们这行人所缺少的。【文字首发书】老朽佩服的紧,今天受教了。”那老者的话中带着几分酸,也透着几分羞愧。

这句话说的有些人脸上闪出了一丝不悦,但人家是没说错啊,你们这么多人都上去了,甚至有些人还是这行里的高手,愣是都没出来,集体的打了眼,结果叫一个年轻的不象话的少年出了端异,只花了一千块钱,平白的在众专家面前捡了这么大一漏。这要是传了出去,是一件多丢人的事啊。

听着老者的话,刘宇浩也不客气也不辩解。刘宇浩知道,这件事自己最好是不要再说话了,有些事是越抹越黑,不管怎么说,自己是凭着八锦之术的透视异能才知道壶底的故事,并不是真的本事,要说能力,别说和在坐的那些专家,就是和秦胖子比,那也差的不是一点两点。

秦卫先这时坐不住了,站身起来得意的说道,“嘿嘿,我这老弟还真不是吹的,大家还不知道吧,我这位刘老弟是咱京城大学齐冀,齐老先生的得意门生!”说着还竖起了大拇指。

下面一片哗然,外面的人可能不知道,但是在这行内,有几个人不知道齐老啊,那可是大学者,行内数得上的腕。

羡慕啊,怪不得我们不出来的人家能出来,咱没这么牛的老师呀,别人家年轻,可人家那眼力功夫可是跟着泰山北斗的人物学出来的。大家这时也就再不去奇怪为什么刘宇浩出了壶底的玄机了,人家能出来那是应该的。嘿嘿。

一直没说话坐在那,盯着玉着的王师傅也走了过来,道“浩哥儿,让我这老家伙也涨涨眼怎么样?”说话的时间眼睛也没离开那块玉璜。

“王师傅您请!”

王师傅没直接拿起那块玉,而是掏出一只强光手电和一柄拇指大点的铜柄放大镜对着玉,仔细端详了起来。半晌才抬起头来。缓缓说道,“这确实是一块开门到汉的和田羊脂玉璜!属于汉玉中的上品。”

“哦!来,你应该是玩古玉的高手了,那就请给我们大家讲下古玉吧。”贺旭东在一旁插了一句,嘴角上翘着,眼神里有些古怪。

王师傅点了点头算是应了,坐下来,眼神虚无缥缈望着前方,说道:

“中国的玉文化,有着七千年甚至八千年的传承。从史前,玉就已经在华夏民族的生活中奠定了崇高的地位,被赋予超凡的精神内涵。东北的红山文化、淮河流域的凌家滩文化、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山东的龙山文化、西北的齐家文化,在还没有文字、茹毛饮血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华夏国大地上就形成了灿烂的玉文化文明。又经历了夏、商、周的发展演变,玉器渐渐深入到国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战国、两汉时期,玉器文化攀升到了另一个高峰,丝、麻腐朽了,铜、铁锈烂了,只有玉器破尘而出,像不灭的基因,把各个时期精绝瑰丽、奇巧美华的文明果实保存下来,并如初地展示给后人。”

抿了抿嘴,王师傅继续说道:“玉的温润、坚韧、内敛、不朽被世代国人奉为修身立德之参照;华夏的龙图腾,更是凭借着玉这个媒介,一代一代地传递到今天,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华夏各民族是被玉凝聚在龙这个统一的图腾之下的。”

说到这里王师傅顿了顿环顾四周,“大家都有收藏玉器,我自己也好玩这个,有些小小心得,这玩玉啊,即为‘远观其形、近观其质、细观其工’十二字,其中滋味要大家自己慢慢体会必会得其精髓。要说这古玉呢,长期通过人手把玩,其皮子固然是很好的,色泽固然是特别温润的。而且它经历了如此久远的历史积淀,其文化内涵不是新玉能比的。”

“浩哥儿,和氏壁的故事可曾听否?”

刘宇浩点了点头,着王师傅,王师傅笑笑说,“自古以来,玉有‘五德’之说。古人崇玉为德之说:‘君子无玉不德’。那么,古人为何崇尚玉器来表达德呢?原来,这要从和氏壁中找寻答案。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楚人和氏得到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厉王认为是一块石头,是和氏欺骗他。结果,砍了和氏左脚。后来和氏又将璞玉献给楚武王,楚武王还是认作石头,结果和氏又被砍去右脚。到了楚文王继位,和氏抱着玉在荆山下痛哭,楚文王路过,闻得哭泣声,问和氏为何哭泣,和氏将璞玉的遭难禀告楚文王。楚文王命工匠,把石头界开,果然是块美石。人们将此故事传颂过千年;不是因为石之美,而是被和氏真诚的美德,所感化思想境界。所以,玉文化;是代表着人们的德性。也是今天,人们以玉来表达对历史文化道德观的传承。”

王师傅在讲这些时,厅内安静异常,众人都听的入了神,听着王师傅讲这些,贺旭东在一旁若有所思的点着头。

“呵呵,人老了话就多,没得叫大家笑话了,请大家多多包涵。”王师傅笑着对众人道。

啪、啪、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