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靖难之役(1 / 2)
新皇在位第四年,削藩政策已经波及驻守戍边的燕王。 朱棣雄踞北平,防守边关,军力大涨。削藩政策刚刚启动之时,朱棣早就料到有这么一天,所以一直在暗暗筹备军力,谋划策反。
燕王朱棣是一个骁勇善战,又有雄才伟略的藩王。他一直不明白为何父亲固守嫡长子继承制,而不愿将国家交给更有能力的人来治理。
大明的天下得来不易,但要使国家强盛、百姓安乐更加不易。他看不出那个侄子有多少才华,他更不相信大明朝在那个侄子手中国力可以达到巅峰。
长年驻守边关,与匈奴交战,让他认识到天外有天。大明要想强盛必须有一个具有雄才伟略的皇帝,这个皇帝还必须有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及视野。而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也只有他这样的人方能成就千秋伟业,这一点他早有自信的认知。
朱棣集结了所有的军队,挥师南下,直攻帝都应天。所到之处,没有军队是他的对手,因为他的手下个个都是能够抗击匈奴的精兵。南方的士兵没有作战经验,要战胜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三宝在宫内早已得到燕王挥师南下的消息,甚至比任何人都早知道。因为燕王早已派人送交了密函,要三宝在宫中与他里应外合。
三宝找到一个最信任的小太监,要他在燕王攻到城门外的时候,开城门。三宝给了这小太监一百两银子,事成之后再给一百两。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三宝亲自去应天郊外等候旧主。因为他已经收到消息,皇上已经派兵埋伏在郊外,只等燕王率兵而来,群起伏击。
三宝骑在马上,听到远处正有大队人马逼近,他知道定然是燕王的军队。他策马上前,只见旗子上大写的“燕”字赫然在目。
排头兵见有人策马过来,举着长矛叫道:“前方何人,报上名来!”
“燕王,我是三宝,特来报信。”三宝叫道。
燕王端坐在马背上,身穿盔甲,沉静道:“是我们的人。”
三宝近前,下马磕头。燕王也下马上前,扶起三宝道:“三宝,好久不见!”
“主子,奴才收到线报,前方有埋伏,要小心。”三宝急切道。
“好,三宝,你现在知道为何当初我不带你一同去北平了吧?”燕王拍着三宝的肩。
“主子深谋远虑,原来早有计划。”三宝心中佩服燕王的这等城府。
燕王凝视前方,考虑到这条是去应天的必经之路,朗声道:“前方有埋伏,大家小心,但只要过了前面这条路,就是帝都,成败在此一举,你们可有信心?”
“有!”齐刷刷的震天回答,士气强盛。燕王的军队一路南下,越战越勇,丝毫没有半点疲态。胜利是最好的兴奋剂。
“好!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我若能成功,你们都是功臣。”燕王对自己的军队非常有信心。
再行数里,果然官兵声大噪,事先埋伏的军队已经出来。领头的是朱允文的将军李景隆。
朱棣与这李景隆再相熟不过了,此前两次交战的对手,只是此人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草包。
第一次,李景隆率六十万大军围困北平,但最后因为忍受不了血腥杀戮的场景,弃军逃跑。没有将领的五十万大军像蝼蚁一样被燕军打垮。
第二次,在山东交战,此人又上演了临阵脱逃的戏码,朱允文给他的六十万大军又全军覆没。
这一次,在应天郊外,朱棣轻蔑地看了一眼李景隆道:“李将军,还是你?看来皇上对你真是不离不弃。”
“皇上宅心仁厚,得民心者得天下,你这个叛国贼,谋朝篡位,休想得逞。”李景隆叫道。
“可笑!我那侄子在你白白葬送一百多万大军之后,仍然对你器重有加,简直愚蠢。这种只知道宅心仁厚、赏罚不明的人,如何配当我大明天子?”朱棣心中所料不错,朱允文就是一个没有魄力的君主,永远也成不了大事。
“燕贼,休要狂妄!”李景隆叫道:“今日除非你踏着我和这四十万大军的尸体,否则你休想踏入应天半步。”
朱棣拍手叫道:“好!好!好!李将军有这等豪情壮志,令本王佩服,不过凡事我只用看的,不用听的。”
李景隆战旗一挥,四方的弓箭手已经作好准备,旗帜再一挥,弓箭密密麻麻地飞射过来。朱棣的军队已经用盾牌团团包裹住内里的官兵,密不透风。
在这种盾牌的包裹之下,大军依然在前进。李景隆望着这一切,只觉得不可思议,这朱棣的军队就像一个硬壳虫一般在向前蠕动。他大声道:“给我杀!杀死燕贼,保家卫国!”
大军长驱而入,此计正中朱棣下怀,他只愁两军不正面交战。两股军队交织在一处,一时间,杀戮遍野,血腥如河。
三宝镇定地看着这一切,始终骑着马,跟在朱棣身后。他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父亲又是元朝的官兵,后来又在战争中被俘,所以战争对于他而言,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
这场战役杀的昏天暗地,三宝也加入其中,能杀几个就是几个。功夫虽然很久没练了,但儿时所学的功夫始终都在,没有因为时间而生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