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翻盘(中)(1 / 2)
省委大院后边像小公园一片地方,人工湖、假山、小桥、溪流相得益彰,美中不足的是溪流被薄薄一层冰封住,少了流水潺潺的幽深意境,此处不像前边是一排一排的住宅楼,零零星星散布十几栋外表朴实的二层小楼。
静悄悄的深夜,一号楼二层的房间依然亮灯,大院里的人已见怪不怪,六年了,日日如此,有时凌晨一两点灯才会熄灭,向黑色夜幕辐射光辉的房间如小楼外表一样朴实,没有昂贵家具和华丽装饰品。
书架、字台、两组皮沙发,全是过时多年的东西,擦抹的一尘不染,仍掩不住陈旧印记,却也符合房间的整体风格...朴实简单。字台后侧雪白墙壁裱了一幅字“处庙堂之高则忧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国。”
改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精辟处在于四个字“忧国忧民”,浮躁年代,芸芸众生皆为利往,谁标榜自己忧国忧民,谁多半遭人嘲笑鄙夷,而趴伏字台戴着老花镜阅读文件的老人亲手写下这幅字,并无自我标榜的意思,与岳飞背刺精忠报国异曲同工,皆为明志。
忧国忧民.....操心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挣扎在温饱线的升斗小民达不到这境界,忧的多是自己,锦衣玉食一掷千金的富人暴发户多数没这觉悟,忧国忧民还不如多花精力赚钱多拱几个黄花大闺女来得实惠。
不过,六十三岁的老人如此明志,放眼宁北没人敢质疑,亦没人有资格质疑。
迈入新世纪的七年,宁北一省翻天覆地的巨变不可否认沾了改革开放的光,但同时也凝聚这位老人呕心沥血的功绩,五十七岁执掌宁北省府,到如今省委一把手,整整七年,老人为宁北发展绞尽脑汁。
旁人眼中,老人是权势彪炳的宁北一号权力人物,老人眼中宁北则是需他精心照料的孩子,倾注满腔感情,老人阅完一份文件,摘下老花镜,轻揉发酸的眼睛,人老了,觉不多,多年来习惯工作到深夜,就是眼神越来越差劲。
“到底是老了。”老人自嘲一笑,端起用了好多年的不锈钢茶杯,咕咚咕咚灌下两口茶水,普普通通的茉莉花茶,是老人钟爱的提神饮品,放下茶杯,戴好老花镜的同时,老人察觉房门无声自开,一人落步无声,闯入房间,事发突然,老人镇定如常,慢慢靠住椅子,凝神打量来人。
“年轻人,你走进这屋,楼下警卫毫无觉察,不简单呐,说说来意。”老人从容自若微笑,世上已没有太多事能使宦海沉浮大半生的老人一惊一乍,闯入的不速之客正是此前翻墙而入的叶峥嵘。
叶峥嵘轻轻关门,瞅一眼老人身后墙壁上那幅字,洒脱一笑,来西京前,就已听闻宁北省委书记余国华清廉朴实干实事的执政风格,不说别的,墙上这幅字就足以令尸位素餐的干部汗颜。
尊敬共和国一群军功卓著老将军的叶峥嵘,同样尊敬能真正忧国忧民的干部,哪怕是不起眼的科局级。
他更没阴险腹诽老人沽名钓誉,六十三岁的老干部,已经走到政治生涯的尽头,干完这一届必然退下来,沽名钓誉有甚用,他走近写字台,把手里北约制式的军用侦察摄录设备搁老人面前,按了播放键。
老人盯住不大的显示屏,默默看着听着,神色渐渐肃然,最终长吁一口气,仰脸问:“年轻人,你想让我怎么做?”
叶峥嵘凝视老人道:“余书记,您应该比我清楚咱们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的特殊性,和十来年前国有资产改组重组引发的乱像,那时,下海经商的人不打擦边球不见缝插针的人几乎没有,温子清十几年前有劣迹,但他做了十年慈善,清清白白经商十年,中泰集团没偷税漏税一分一厘,这次因为某些人刁难,彻底拍灭他,宁北的民营企业家们怎么想?余老,我不是说温子清没错,我只是希望酌情处理,公道自在人心,法不外乎人情。”
“你多大?”余国华老人笑问叶峥嵘,得知面前侃侃而谈的青年堪堪二十周岁,不禁连连点头,在他面前,前言不搭后语的干部商人多不胜数,二十岁的小伙子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实在难得。
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换旧人,如今是年轻人的天下喽,身处宁北权力层顶峰的老人心中感慨的同时道:“我会酌情处理。”
叶峥嵘礼貌点头,转身走向房门,由于皮衣外套很修身,别在后腰的手枪被勾勒出大致形状,余国华皱眉,眯眼道:“年轻人,你身上带了不该带的东西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