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灭亡篇(1 / 1)

加入书签

事实上,卫右渠难受,远在长安的刘彻也很不爽:他妈的!打个小小朝鲜,还出师不利?算了,还是恩威并举吧。刘彻派了一叫卫山的使者前去与卫右渠谈判:还是识相点,赶紧认个错。这样我就不打你了…一见老大给台阶下,卫右渠立马装孙子“是是。皇上天威。小臣一时糊涂犯了错,其实我早就想投降了。只是害怕荀、杨二人不肯接纳。现在有贵使带着皇上的信、节来,我正式请求投降”卫右渠并不傻。在见识到汉军的实力之后,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这也在情理之中。当初卫右渠不答应涉何的条件,开路让诸部首领去见汉朝天子,那是因刀还没架到脖子上,当然不知道刀的可怕。现在再不松口,南越就是朝鲜的写照,东越王馀善也将是卫右渠的下场…我说这话,可不是吹的,也不是编出来吓唬人的。从匈奴到西域,再到西南夷,再到南越、闽越,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有打压。这么多年,这么多地方,堂堂汉武大帝刘彻,什么时候手软过?只要他说打,什么时候有他搞不定的地方、灭不掉的敌人?卫右渠为显示诚意,决定派太子去长安向刘彻谢罪。除此之外,还向汉朝呈献战马五千匹,另给汉军补贴无数军粮。老实说,如事情能就此了结,对大家都好。可惜汉武帝那会儿的使者,似乎都有些毛病。上一位涉何是二愣子。这位卫山则是心眼太多。卫山见卫右渠这么痛快认错,心里很是怀疑。再加上朝鲜太子做了一件让他不得不加重疑心的事。这件事就是:太子不是一个人去长安的,而是让一堆人跟着。具体数字是:万余人,且全副武装。对刘彻来说,这种事他不是第一次听说。想当初河西之战时,匈奴浑邪、休屠二王也是率了几万人来向汉朝投降。而那时候的刘彻也不敢掉以轻心,不知道这投降是真是假,所以派霍去病全副武装的去迎接。幸亏是霍去病,这场投降才没出大乱子。但这次准备迎接朝鲜太子去长安的人,不是霍去病,而是荀彘。带路的不是别人,而是卫山。于是当卫山、荀彘两人看到朝鲜太子这般豪华的投降阵势时,心头犹如挂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他们真的很怀疑:卫太子会耍诈。借投降为名,偷袭北路汉军。卫山越想越觉不对头,终于忍不住对朝鲜太子说了一句话“既然都投降了,您过了浿水后,有我们护驾就行了。何必还带这么多人呢?就是带这么多人,也不需要全副武装啊”有些话,说者无心,听者却有意。朝鲜太子一听,一下子就觉得卫山这句话有问题“你以为我傻啊?要是这一万多人都赤手空拳了,你们荀彘有五万人刀枪在手,要是你们起个坏心眼咋办?好歹我祖上也是中国人啊,长平之战杀降的典故又不是没听过。说近的,你们涉何上次干的那事儿还想让人放心”朝鲜太子也越想越可怕,索性对卫山道“你自己回长安吧,我就不去了”说完,就带着自己人掉头回王险城了。不进贡、也不投降了!这下子,卫山、荀彘两个人傻眼了。这煮熟的鸭子也能飞?现在怎么办?万般无奈的卫山只得回长安向刘彻报告。他一报告完,刘彻就火了:大汉的脸面,都被你们这群人丢光了!连个投降的人都能被挤兑走!行了!啥话也别说了,直接拉出去砍了!可怜的卫山,就因为这么一次不成功的劝降而掉了脑袋…砍了卫山之后,刘彻派人对荀彘传话:此事办砸,我知道也有你的一份“功劳”,你要死还是要活?荀彘慌了。为免成为卫山第二,他鼓足力气,一口气攻破浿水,打到了王险城下。荀彘在王险城西北方扎营,而杨仆听说北路大军到来,亦闻风而动,在王险城南面驻军。两军会合,开始强攻王险城。荀彘抱着立功赎罪的心理努力攻城。结果出乎他的意料,汉军连攻数月,竟拿不下王险城!这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荀彘郁闷了。很快的,荀彘就找到了原因。他之所以拿不下王险城,不是敌军太强,也不是他攻城能力太次,而是有一个人不配合:杨仆!荀彘发现:他的部队是拼了老命的真打,可杨仆的部队竟然是假打!奇怪了。攻南越、拿闽越,杨仆不是挺勇猛的吗?他这到底是怎么啦。难道是被朝鲜人打怕了?很快的,荀彘发现:杨仆果然是被朝鲜军打怕了。不但他怕,他的部下也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真不是一句虚话啊。想那七千兵,只一瞬间就被打得四处流窜。全都逃进了山里和海上。现在他们是回来了,可仍无法消除对朝鲜的恐惧症…被挨了一次打就怕了?怕他个球呀,至少还有我在嘛!马上的,荀彘派人向杨仆传话:兄弟,咱们这样干耗着,皇帝那边可不好说话啊。不如约个时间,早战早结束,到时我们不是就可以回家了吗?杨仆答应了…到了约战日期,荀彘准备攻城。可他发现:杨仆竟然没来!杨仆,你到底还是不是男人?这战还要不要再打?这次,荀彘几乎要跳起来骂娘了。可还没当他跳起来,就有一个消息将他吓得不敢再跳了。据说,杨仆没有配合荀彘,也不全是怕朝鲜军,而是另有所谋…曾记否:当初杨仆以绝对兵力攻打南越国都城番禺时,就数他最卖力。可最后怎么样?结果是那个路博德不动声色的,派人从西北角偷偷溜进城去招降。后来一算战功,路德博那个出力少的,捞到的好处竟比自己多!现在杨仆同志,打的就是路博德曾经用过的主意。没办法啊,自己人少,又被打怕了,不使点伎俩多捞点战功,回长安怎么向皇帝交代呀?但杨仆和路博德招降之术还有所区别。首先,路博德是趁着夜里主动出击,速战速决。而杨仆是被朝鲜大臣大白天的找上门来,说要谈投降事宜。其次,路博德的招降对象是南越。相对南越来说,朝鲜人更为狡猾。还有招降的结果:路博德成功了,杨仆却失败了…杨仆之所以失败,是因对手已掌握他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杨仆不敢乱动,又想多捞好处…引诱杨仆,仅仅是朝鲜人的第一步棋。接下来他们的第二步棋,就是连荀彘一齐引诱。果然,荀彘一听说杨仆想招降抢功,也立即派出自己人向朝鲜人喊话,说投降就到我这里来吧…你猜人家朝鲜兄弟怎么回答我们的左将军的?他们是这样说的“不好意思。我们都跟杨将军谈好了,怎么又能中途变卦呢”朝鲜这招,就叫离间计。这真是一个杀人不见血的招。荀彘不由的就想:这个杨仆,和朝鲜人究竟谈的是啥?他到底是想干嘛呢?难不成要勾结朝鲜人造反?一想到这,荀彘就觉得问题严重。如果杨仆反了汉朝,汉军内斗,那朝鲜不是渔翁得利了?面对这一局面,荀彘也只能向领导请示了。荀彘的报告马上就送到长安,传到刘彻手上。刘彻万分不爽,但也无奈,只能再派出一个叫公孙遂的使者去往朝鲜。临行前,刘彻对公孙遂说了一句话“有便宜得以从事”翻译过来就是:遇上啥事,灵活点就是了。灵活到什么程度?怎么个灵活法?刘彻没说,公孙遂也没问。没想到公孙遂的这条命就栽在这句话身上了。我估计公孙遂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自己有节制荀、杨二人的全权?公孙遂来到朝鲜,首先见了荀彘。荀彘先是一番哭诉,接着一顿痛骂。哭诉的是自己很无奈;痛骂的是杨仆不但不配合攻城,还有吃里扒外的嫌疑…公孙遂听得连连点头,问荀彘“既然情况都这样了,依你看,有什么好解决的办法吗”荀彘道“很好办。先拿下杨仆,并合两军一起攻城,肯定行的”公孙遂一听,十分赞同荀彘的想法。接下来就是怎么搞定杨仆。很快的,他们就想出一招。这招就是:公孙遂手中的节。此节代表皇帝,有节在手,谁敢不从?公孙遂持节召杨仆到荀彘这里来开会…杨仆来了。没想到刚到荀彘帐中,就被绑下。然后,公孙遂以皇帝的名义令两军并一军,由荀彘统一率领,准备攻城…公孙遂这一计,他自诩处理得很满意,荀彘也很满意。但至少有两个人不满意。一个是杨仆,另一个则是刘彻!他们为什么不满意?很简单。公孙遂只问了荀彘的意见就做了主张。请问他有问过杨仆吗?还有:重要的不是结果,关键是你过程处理的就不恰当。地球人都知道:光听一面之辞会害死人啊…自以为是的公孙遂就这样得意洋洋的回到长安,还报刘彻。他的下场和卫山一样,刘彻啥都没说,直接派人拉出去砍了!对于被押回来的杨仆,刘彻暂时没搭理。砍了公孙遂,还有荀彘。荀彘犯错,这已不是第一次了。上次是他和卫山联合,才将本来好好的事情办砸的。刘彻倒要看看:荀彘准备怎么个收场?此时的荀彘仿佛吃了兴奋剂,立即向朝鲜发起急攻。汉军全力以赴,王险城中的朝鲜军立即就顶不住了。大臣们赶紧向卫右渠建议:杨仆都被拿下了,离间计不顶用了。而汉军攻城猛烈,肯定顶不住。既然迟早要降,不如早降?可哪里知道卫右渠的二杆子劲头又上来了“咱当初联系投降的明明是杨将军。现在杨将军被抓走了,这荀彘对咱凶得很,岂能降他”继续顽抗中的朝鲜大臣们实在不能忍受了。朝鲜相路人、韩阴、尼谿相参、将军王唊四人相约开城投降。韩阴、王唊两人成功投降,那个叫路人的估计因过于激动,竟然死在了路上…到了夏天,更大的好消息传来:朝鲜王卫右渠已被参派人给杀了,参以卫右渠的人头为投名状降汉。只是出人意料的是:朝鲜王的人头都送来了,可朝鲜王都王险城竟还没被拿下!王险城没被攻破,是因一个叫成己的投降派半路上突然想起为国尽忠,于是又跑回去守城。这个玩笑开大了,荀彘马上派卫右渠之子卫长、路人之子最去劝降。不久,成己被诛、王险城也拿下了。朝鲜灭亡后,刘彻下令在其故地设立四郡:乐浪、临屯、玄菟、真番。而朝鲜这个名词也在历史上消失了整整1500年,直到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封朝鲜李氏太祖李成桂为“权知朝鲜国事”才又重新出现,取代朝鲜这一名词的将是高句丽(高丽)、百济、新罗这部“半岛三国演义”至此,49岁的汉武大帝刘彻终于完成开疆拓土的伟业:正南方灭亡南越国,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9郡;西南方平定西南夷,设犍为、益州、牂柯、越巂、沈黎、汶山、武都7郡;东南方灭亡闽越国,扩大了会稽郡的辖境;东北方灭亡朝鲜国,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4郡;正北和西北方与死敌匈奴大战三次,将其势力彻底赶进漠北:第一战河南之战收复河南地,设朔方、五原2郡;第二战河西之战接受浑邪王、休屠王的投降,得到河西走廊,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4郡。此后,他将把目光转向大宛等西域各国…朝鲜灭亡了,可刘彻的事情还没办完。刘彻征召荀彘回国,没有废话,当即宣布:左将军荀彘斩首弃市。理由是:争夺功劳、陷害同僚;楼船将军杨仆当诛。理由是,没配合左将军作战,擅自发兵,伤亡极多。宣布完毕,砍头!结果:荀彘死了,杨仆没死。没死自然有没死的理由:杨仆交钱抵罪,被贬为庶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