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设计图(四)(1 / 2)

加入书签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正负空间关系可以通过幻灯片上的示意图清晰地表示出来。中国历来讲究阴阳相生!我们以一种独立的场地与建筑的精神进行了深入思考,既有阴阳相生的理论,又注重独立自由的精神……”湘瑜的讲演一直吸引着评审团的眼球。这个干练的女子,不仅有标准的普通话,还有充满磁性的嗓音。

马子昂把右手挡在鼻子下方,遮住自己的嘴唇,用余光瞟了一眼左侧的孙院长。

孙院长带着兴奋的神情,他心头的那块儿石头落了地。赌注压在她身上应该没错!马子昂一定不会想到,先他站上台的居然会是自己的女儿——尽管不是亲生的!

湘瑜和专家进行了简单的眼神交流之后,继续微笑的说道:“但请允许我表达一个或许并不成熟的观点:刚刚的三个方案,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也或多或少表达了与场地融合互动的意愿,但是……但是却迷失了那些锐利的脚线和给人瞬间强烈冲击的几何空间,这样的设计往往将焦点放在单栋建筑上,随着方案的发展,那些边角和线条往往变得更加强烈,和场地的关系逐渐疏离而趋于静止,转而表述的是一种雕塑般的静态美……”

对湘瑜来讲,要说出这些话需要极大地勇气,这些并不是讲演稿里准备的,而是她刚刚想到的。尽管主持评审会的监理工程师刚刚提到希望大家可以相互点评,但这样批判性的语言,出现在这个场合,并且出自一个助理设计师口里,有些让人难以置信。

但评审团似乎充满了兴趣,期待着她的精彩讲演。

孙院长的心底的石头又悬到半空。本来所有方案一同亮相就已经前所未有了,小湘瑜竟然还当着别的设计团队进行批判;开了这个先河。在自己后边还有四家,到时候可能也会面临批判……

但他依旧带着期望,赌博的最大乐趣就在于结果的未知性,因为他看到。马子昂的脸色也并不好看。

“CamilloSitte在《城市建设与艺术》中说,场地与建筑的关系若不加协调,将会成为一座空旷的,毫无生气的广场,”湘瑜说完又用英语翻译一遍。几位国外的专家点点头。

她继续说道:“真正有生气的场地设计应该是局部围合,并且彼此沟通的。请大家看幻灯片,我们的设计方案,将每栋建筑和场地的关系都缓引于自然的柔美曲线,这些线条散发出现代的气息与活力,进而突出文化中心的时代感,塑造基地新的活力空间!”

湘瑜再次指了指幻灯片上的设计图,“这些曲线的运用,在营造户外正空间中发挥了沟通与纽带的作用。我想,建筑和场地应该存在一种经验的联系。一种形而上的联系,一种诗意的联系……”

专门们一致点头。孙院长给了湘瑜一个鼓励的眼神。马子昂盯着幻灯片上的图像,脸色越来越难看。

“我们用流动的曲线塑造出来的升高的景观层,形成了一个半闭合的空间,这些半围合的空间在交汇处实现了联通。而在曲线另一端降低的广场空间,就如同锡耶纳的田园广场一样聚集着人气,不仅使得场地成为整个基地的焦点,而且让广场空间更加美轮美奂。我们对基地中曲线的运用与运化,不仅划分了场地,也让这种划分变得微妙。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置身其中的时候,不会觉得被分割到了一个特殊的空间。”

湘瑜结束了讲演的第一部分。有用英语简单地简单地介绍了一遍他们的方案是如何营造户外正空间的。

马子昂一直盯着自己手中的资料。尽管会议室的空调已经让温度非常低,但他仍然在冒汗。

“接下来,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场地设计理念。临海新区是广厦工业先驱的诞生地,文化中心的塑造应该体现文化的传承。我们的团队对文化广场所在的区域进行了反复考证,通过梳理这片沧海桑田‘文化肌理’,我们提炼出两个意象——书墨笔画和海水梯田。就像幻灯片上出现的……”

马子昂用手帕揩了揩汗,然后站起身来走出会议室……

湘瑜继续讲演:“场地的关系向内缓缓聚集,高处渐渐成峰、成岭,成为场地上海贝初开的大剧院;低处渐渐成谷、成堑,成为大剧院内聚有力的城市广场和步道。建筑与场地得以相互转换、相互渗透,北侧的高尔夫球场迎合了这种曼妙的曲线,顺着这样的曲线到达博物馆、美术馆、活动中心……”

湘瑜仿佛置身其中,越来越得心应手,夹杂着中英文的讲解别开生面。

“很多人一定以为这种曲线与基地的结合浮夸而不适用。我这里深入解释一下。请看一下张幻灯片——我们的曲线并不是随意涂鸦的线条:建筑的曲线渐渐升高成了景观层,满足了大卡车的通行要求;场地的曲线形成了隐匿在景观造型层之下的广场空间,同时倾斜的界面也为道路一侧提供了很好的城市景观界面。

“这样的做法不仅显示了景观与空间的关系,同时也揭露了通过建筑为场地创造新的几何秩序与空间关系,第三种存在就这样在时空的变换中出现了,整个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在这样的时空变换中,表现出了严谨的组织和完整的结构……”

“AntoniGaudiiCornet曾说过:‘曲线属于上帝,直线属于人类。’而LeCorbusier却有不同的理解,‘曲线是罗马线,直线是人的线’。我们更同意Gaudi的观点,正如我国西部那些美丽的梯田,从地下缓缓而升的通道,是对形成自然之美的大地力量的探索。对文化中心场地上运动的人类来说,体验很难是静止的,在场地设计中对曲线的运用,也迎合了这种动态的体验和感受。

“尤其对于场地上的建筑物来说。我们很少会从一个固定的视点或者正立面来观赏与欣赏,因此场地规划中格局的变化,也使得在场地中运动的人获得了无数的视点,而这样创造出的视点越多。在场地上的人的体验和感受也将无比丰富——我们正想通过这种独特的运用,告诉大家一种动与静的哲学观!”

马子昂回到座位上,闭上眼睛养神。一旁的李昆仑和他的团队低着头,大气也不敢出。

一个秘书长提示时间已经到了,专家团的团长却示意不要打断她精彩的讲演。

“请允许我再用十分钟时间介绍一下我们关注的第四个问题——建筑与场地的相互协调。

“我想继续以大剧院为例。因为无需质疑,她是场地中最亮丽的一点。通过大剧院外壳设计的变形,为场地创造了一种新的结构与空间。大剧院的设计,更强调空间的延伸和动态平衡,本来是人们印象中的庞然大物,在这些曲线的润滑下,给人最直观的感觉是轻盈与流动感,正是这样的轻盈,使大剧院这样移动偌大的建筑物,瞬间摆脱了重力的束缚。就像一个曼妙的舞者——请把目光从我的身上移到幻灯片上,因为我不会跳舞——我想您们一定也感受到这种‘流淌的音乐’,还有‘凝固的乐章’了吧?

“我们大胆地摒弃了直角,不仅仅体现在大剧院与外部的场地关系中,更存在于大剧院的内部空间中。当我们通过户外空间进入大剧院的内部时,空间的流动,似分似合,隐约互见。游弋其中,又有看不尽的风景。

“在这样的设计下,交通的流线。虽非捷径直驱,却让人在曲线的流动中反复体验到连续的移动所带来的强烈体验与冲动。我知道,你们一定在质疑这种复杂的结构是否能够成为现实,在我们准备的资料的第一百六十一页到二百页。用参数这样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告诉您我们一定能将这种什么的逻辑性变成可能!

“最后,我想用尼采的一句话来总结我们的设计方案!‘最高贵的美是这样一种美——它并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不作暴烈的醉人的进攻;相反,它是那种渐渐渗透的美!

谢谢大家!”

雷鸣般的掌声在会议室响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