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辛苦又白费了(1 / 2)

加入书签

第二天一大早,老爸范亨跟范无病说,早上一块儿过去。

“好啊——”范无病心想反正今天还是要去参加外交部和美国人之间的谈判的,顺便先去老爸那里转一圈儿,也是可以的。

等到两人坐上车之后,范亨才对儿子说道,“今天有个国内著名大学的学者,带他的学生过来实习,我打算在里面挑几个人。”

“哦,具体有什么要求?”范无病倒是没有觉得奇怪,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到国务院实习,被选中留下来工作的人也有一些,不过作为副总理亲自挑人的,机会就比较难得了。

“没什么要求,就是看着顺眼的,留下来实习一段儿时间,然后再看是否合用,如果没有什么大问题,各方面的背景又没有问题,基本上就留用了。”范亨回答道。

范无病点了点头道,“能够被送到国务院实习的,应该条件不差了,我倒是也可以考虑从里面拉几个人的,不枉我白来一趟儿啊!”

“没事儿你跟我抢什么人才?”范亨皱眉说道。

范无病立刻就回答道,“我是在帮你把关啊!如果连我这一关都过不了,你还能指望他们在这里安心工作?”

“那倒也是。”范亨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作为范无病的邀请,基本上就算是金钱关了,过不了这个关口的考验,后面的事情确实不好说的。

就像是最近因为范氏投资集团和海州医药集团的收购案中所牵涉到的那些司局级干部们,基本上都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而且不少还有更高的学位,无数的桂冠,可是结果怎么样呢?为了一点儿钱,就不惜将国家利益给出卖了。

父子二人很快就到了国务院,到了范亨的办公室里面,待了一会儿之后,那位早已经约好了的教授,就带着十几个学生过来了。

范亨招呼那位教授说话,剩下的十几个学生也都纷纷被安排坐下,在里面听范亨和教授谈话,不时地还跟他们聊两句。

范无病看了看这些人,发现形象都不错,有男有女,各占一半儿,显然是之前就已经经过挑选了,毕竟来国务院实习的意义不同,总不能弄一些歪瓜裂枣过来凑数不是?

看了一下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于是范无病就走到了旁边儿的套间,将已经泡好了的茶水端了过来,亲自给那些学生们放到座位的旁边儿。

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区别来了,一共十二个学生,只有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站起来双手接过茶杯,并且说了声谢谢,其他的人要不是只顾着看范亨和那个教授说话,要不就是心安理得地坐着,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那心理素质比总理还像总理。

范无病留意了一下,然后就跟范亨打了个招呼,又同那位教授说了句话。

“这是我小儿子范无病——”范亨向教授介绍道。

“范氏投资集团的范总啊,早就听过大名了,想不到今天能够见到,真是幸会。”那位教授有些吃惊地站起来,握着范无病的手说道。

说话之间,范无病随意地瞄了一眼,就看到了在座的学生们的表现,果然有不少人都有些搔动的样子,所有的表现,都落在了范无病的眼中。

范亨的时间是安排得很紧的,接见就是十几分钟的样子,等到这些人准备离开的时候,范无病就点了那两个跟他说了谢谢的男女学生,让他们稍微留一下。

“这两位同学,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比较适合发挥他们的特长的工作。”范无病对老爸范亨建议道。

两个学生虽然感到很诧异,但是心里面都是很高兴的,毕竟十几个人当中,只有他们两个被留下来,并且得到了范无病的亲自推荐的,这个意义自然是不同。

若是一般人推荐也就算了,但是这是范亨副总理的小儿子,范氏投资集团的老总范无病亲自推荐的,想来是一定会得到范亨的重点关注。

范亨点了点头,然后跟一个秘书交待了一下,让他领着两个学生出去了。

“你怎么选了他们两个?”众人都离开之后,范亨才向范无病询问道。

“这个就是识人之术了——”范无病回答道,“一个人的素养和品姓,总是反映在他细微的形态动作里。善于识人者,往往察人以微,曾国藩的三千步里识人的用人之道,也可以适用于今天。”

“哦?说说看——”范亨有点儿感兴趣。

晚清名臣曾国藩颇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等名臣。他有着精明独到的判断力,常常能慧眼识英雄,为朝廷发掘了不少的人才。

某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刚吃饱饭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所以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

李鸿章感到很惊讶,曾国藩就说道,在散步时,那三个人他都看过了,第一个低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的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第二个喜欢作假,在人面前很恭敬,等他一转身,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第三个人双目注视,始终挺立不动,他的功名,将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来三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国藩所料,而第三人就是开发台湾有功的刘铭传。

“缓行三千步,不过一个小时的光景,就这一小时的光景,决定了三个人的命运。有人也许要说,这曾国藩也太绝对了,其实,一个人的品姓,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他细微的形态动作中看出来的。”范无病对范亨说道,“曾国藩的高明就在于,他在缓步的过程中不动声色地仔细观察了三个人。这是一场未曾事先通知的考试。因此,三个人的表现也都发乎本姓。第一个人低头不敢看曾国藩,显示了此人的胆小、老实与忠厚;第二个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显示出此人的趋奉与虚伪;第三个人双目注视,始终挺立不动,一个缺乏毅力和自信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一叶知秋,三个人短时间内的表情形态,的确传达出了他们不同的品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