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盛况(1 / 2)
“什么国家制度?”
“燕博士,你不要问了,”宋九提及这个挺伤感的,不是怪宋朝君臣,而是怪自己,自己好歹是一个穿越者,居然就是想不出一个好办法。说着来到后院,先看几个画家。
宋九不在的时候,画家也没有怎么偷懒,又画好四幅巨轴,现在明白了宋九一些想法,不管能不能实现,宋九要怎么画就去怎么画,往美里画,往夸张里画,于是几幅画上面出现祥云朵朵,霞光满天。
宋九一看就急了:“你们不能这样画,那不是画,是想置我于死地!”
能求美丽感,事实实物出现后,也不能算是夸张。夸张一点,但不能离谱。必须毁掉重画。然后又上街准备了两样东西,还有其他一些物事,回到家,段小勋与陈四孚父母在等他。实际河中很可怜,许多人都没有正规的名字,比如宋九叫九,段小勋叫小勋,陈四孚原名叫陈小四。女子连名字都懒得取,大娘二娘三娘小娘子,若是喊王小娘子,准得有好几个女子伸出头,看是不是喊自己的。
段陈父母说了一大堆絮絮叨叨的话,讲家中如何困难,如何窘迫,不得己,让小九失望。宋九叹了一口气:“你们不用多说,大家皆苦,苦了一辈子,机会来了,谁能放过?可为什么有这个机会,那是他们学到一些学问,眼下是七贯月薪,若是学一年后会是几贯月薪?你们不是帮助儿子,而是害儿子。”
段陈父母十分惭愧。
宋九能说得起,赵匡胤为了各个金属矿头痛,不能害普通百姓,于是吃大户。宋九某些方面一样,向朝廷要,或者将来从各个富人头上赚钱,那是心安理得。河中苦力穷得有早上无晚上的吃,哪里伸得出手,随着学子身份越来越贵,作为他们家长终于意识到当初他们抓住了一次多好的机会,带着礼物来感谢,宋九一律不收。这是燕张两博士都交口称赞的义举。
两家人理亏。
宋九没有多讲,是人皆有这个心理,象大姐,看到玉苹不错,你就娶玉苹吧,原来娶怕玉苹美丽反成了祸害,现在八品散官能娶了。这是能娶到的,潘美家女儿能娶到吗?比如向潘家求亲的那个张昭允,人家一做官就是大理评事,同样是正八品,人家是实职官,有权的官,两人年龄差不多,更不要说他后面还有一个强大的老子。两人能不能相比?
所以能得到乘早得到吧。
不想多说,也不想多听,委婉地将两家人打发走。不用解释,离开就离开。正好空出两缺,将父亲那两个老部下孩子塞进来。
第二天早上,宋九忐忑不安地等着学子到来。若是几人走了,无所谓,但若是一走一半,那还会让宋九失望的。结果未让他失望,也未让他满意。宋九放行,有八名学子要求离开,都是找好了下家,前面一走,后面就能有工作可做,有不菲的月薪可拿,并且这八人也是成绩不错的学子。那些商人脑子灵活,成绩不好的也不会敲的,特别是宋九亲选的那两十名学子,敲的人更多,最多的出到月薪十五贯钱。敲得张燕两个博士胆战心惊。
宋九这才将余下的学子集中,道:“你们都决定留下了吗?”
“决定了。”
“决定了就好,你们才学了四个来月,就走了十人,让我感到失望。但走了也就走了,不走的,我可以告诉你们,你们会为你们的决定而感到庆幸。我选了二十个学子,以后留学,甚至一直留下去。我与他们签订了一个契约,并且让开封府尹二大王做的公证,前四年主要是学习,所以我第一年只给他们一贯月薪,第二年是两贯,第三是四贯,第四年是八贯。第五年是半学习半出师,是十六贯。第六年会正式出师,因此是三十二贯。秦娃子与李柱说多,然而在此我告诉你们,不但不多,而是太少。我还有一个契约,根据情况以后能上浮两到三倍。为何,知识就是力量,只要你们肯学习,未来必将是一条黄金大道,金钱、娇娘子、香车豪宅都会有的,到时候月薪一百贯都不会是一个梦想。但是你们现在走了,只是一点儿知识,前途也就那么一回事。”
震住了,月薪一百贯,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发生了这件事,我感到很遗憾,以后我不约束你们,你们要走就走,但要留很困难,你们看看这两个本子,”宋九说着将昨天准备的两个本子传递下去,道:“一个是毕业证,一个是结业证。一年后我会进行一次考核,成绩通过者才可以发毕业证,我也会承认你们是出自我这个学舍的弟子。成绩未通过者必须留下再学,若家中困难,必须要走,只能拿这个结业证离开,我只承认他是学舍的半个弟子。不满一年的就离开,无论他怎么感恩或者有什么前途,或者前途不好,我在此宣布,他与这个学舍无半点关系。再就是他们离开,我还要召十个学子进来,各位回去通知一声。最后一件事,那就是惠泽,以后你们轮流着替码头盘账,余下的除雨天酷寒外,全部在河堤上开教,教河中百姓识字,算术,必须在未来三四年后,河中大多数人能认识几百字,能算简单的加减乘除算式。散吧。”
没办法,只好将成绩列为重点,不然在这些商人折腾下,人心会全部散的。到时候期满一年,赵匡胤来要人,只剩下二十个光杆司令,自己不能向自己交待,也不能向赵匡胤交待。
惠泽那是为河中,也为自己好挑选资质好的学子。不能再以门第论英雄,而是以成绩论英雄。特别是未来,未来开书院,那时候招的学子会很多,经义不用讲了,关健就是算术,算术也不要紧,关健就是这个阿拉伯数字与各个字母。这个大规模式的教育,未必指望能教出多少好学生,但能打下一些底子,为以后扩招学生挑选学子铺下基础。
一百十四名学子想不到宋九的长远心思,惠泽二字将他们再次震住,默默地走进教室,但所有人眼中闪过坚毅的眼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