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节 晋王(上)(1 / 2)
自从邓名返回成都后,有了川西水师为后盾,明军的航运变得更加繁忙,几乎每天都有船队经过重庆,把四川的食盐运往下游。
现在重庆拥有的火器以火铳为主,大炮有十余门,可以用来防御城墙,轰击想靠近城门的敌人,也可以和嘉陵江的水师配合封锁嘉陵江江面,不过对于长江就是彻底的无可奈何。很快李国英就把嘉陵江用铁锁给堵上了,尽管明军继续动员船只护航,但就是减少护航战舰数量,清军水师也杀不出来了。
在李国英看来,清军占领重庆只有两个作用,要不就是作为进攻成都的前进基地,要不就是用来切断成都和奉节的联系,现在两个作用都起不到,重庆除了大量地消耗甘陕的物资其它什么用也没有——如果一定要勉强说有作用的话,那就是让明军无法在重庆建立一个哨所,无法把明军的战舰护航都省了。
因为朝廷的坚持,李国英无法放弃重庆,所以他只能百般地琢磨如何给邓名添堵,最后他在造抛石机和造炮之间选择了造炮。
明军水师占据着绝对优势,看上去陆军好像也不弱,所以李国英的部将们认为火炮不能很大,一定要能用马拉了迅速地跑,如果明军登陆,就把大炮抢救回城里,免得送给了明军,好歹大炮也都是铜铸的。
不过能用几匹马拉了跑的炮虽然机动性高,但是重量有限,别说江对岸,就是江心也够不到。既然李国英不肯去对岸进行军事冒险或者说送死,那想骚扰、吓唬明军的船只就需要更大的炮。
为此李国英特地命令把几个火器师傅从保宁调过来,一个月后,这几个清军火器专家到了重庆,听了川陕总督的要求就直摇头。他们说,想威胁明军的船只就需要射程能够横跨千米江面的大炮,而绿营之前从来没造出过射程达到一里的大炮。就算是最有经验的三顺王部队,造的重型大炮也都是用来轰城墙的,那种炮完全不必追求精度。即使号称能铸造强大火炮的三顺王,炮击城墙对守军士气的打击也远远超过战术意义,要是守军的意志坚定,那三顺王也只能长期围困下去。
李国英无法容忍每天坐在重庆城里无所事事,眼睁睁地数着长江里又过去了多少明军船只,在川陕总督的威逼利诱下,铸炮师傅只好答应制造一种前所未有的大炮,他们估计想达到总督大人的要求,这门炮至少得比现在重七、八倍,一万五千斤的大炮或许能满足李国英的期望。
考虑到精度问题,仅有一门大炮没有任何意义,至少要有十门,才有机会蒙上明军的船只,否则明军过路的时候打上几发空炮,纯粹是给对方致敬。不过这么大的炮肯定无法靠马匹拖回重庆,要是放在江边,明军登陆的话,那二十万斤的铜就白白送人了。
在江边给这种完全无法移动的大炮修筑炮台也不现实,为了保护这种珍贵的武器势必要修筑坚固的、足以承受明军大批步兵攻击的永久堡垒。可就算明军不来,长江水还是会来的,每年江水上涨的时候一直淹到重庆城墙边,在外面修堡垒,大炮不送给明军但是要送给龙王了。
想到这里李国英都有些气馁了,转而重新研究建造超级投石器的可行性。不过横跨江面的投石器制造起来难度一点不比大炮低,甚至还要高。
换做其他人,到此或许就放弃了,可李国英意志坚定,决心排除万难也要给明军制造麻烦,拍板决定在重庆城内铸炮。这样对射程的要求就又增加了几百米,老师傅认为如果不造个二万斤的大炮,那是休想达到川陕总督的要求——现在已经无所谓外行、内行了,在这么大的火炮问题上,李国英、幕僚、部将和这些造炮师傅统统都是外行。
经过一番研讨,李国英决定先收集八千斤铜材,以现有火炮的规格按比例放大,制造一门样炮出来。如果这门炮能够打五百米,那就按比例再放大三倍,制造二万四千斤的大炮封锁江面,若是这门炮能打八百米,那就按比例放大两倍,制造一万六千斤的大炮——现在没有任何科学理论,只有经验(还未必都是对的),李总督的看法得到了包括造炮师傅们的赞同,重庆清军紧锣密鼓地开始了铸造样炮的筹备工作。
……
永历十五年五月初,昆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