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四五章 形势与变局(1 / 2)

加入书签

“没有军权,剩下的也只不过是财权和人事方面的配置。财权自不必说,两边靠的这么近,又没有人为设置的阻碍,财富流通起来本身就是极大的利益了,那点税赋如何支配,本将又岂会放在眼中?至于人事……书院那边虽然着力培养了,但各地的人事缺口还是很大,难得张燕有抓实事的决心,态度也很认真,就随他去好了。”

谈判的后半部分没有太多波折,张燕说是要考虑一下,但王羽抛出的这个特区的饵实在很香,在情在理他都没有推拒的理由。就算出现最坏的情况,王羽也算是仁至义尽,翻脸也没什么心理负担了。

至于说,搞这么个国中之国,会不会有什么负面影响,王羽倒是全不在意,并在接下来的军议上,对众文武做了详细的说明。

“主公此法,乍一听匪夷所思,但仔细想想,却是绝妙。张燕死撑至今,仗的无非是一口不平之气,现在主公让步若此,他还能有什么不平的?若是他仍然冥顽不灵,别说天下人怎么看他,恐怕黑山军内部都会闹起来。”

对几路盟军的怀柔工作一直由鲁肃全权负责,他深知各处的症结在哪里,王羽提出的这个特区概念,恰到好处的解决了最大的麻烦,让张燕提不出任何反驳意见来。张燕是最大的反对派,他哑了火,剩下的小磕绊也就算不上什么麻烦了。

“主公对管子四民论的解析,同样精辟,以此来对照、印证我青州的繁华无双。方知一切早有定数,断无一丝侥幸呐。”诸葛亮也难得的做出了由衷的赞叹。

自开蒙起。管仲就是他的终极偶像,诸葛亮对管仲的生平事迹可说是了若指掌。如数家珍,即便如此,王羽对管仲名言的剖析依然让他有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由此方知,世人心目中的管仲形象,和真实的管仲,或许是有些偏差的。

“臣读书时曾一度对管子创立的官妓制度大为诟病,认为这是一代名相的污点,可现在想想。食色天性也,既然禁之不绝,不如直接由官府统一管理,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安定,另一方面也有促进消费的作用,未尝不是管相的深谋远虑啊。”

诸葛亮前一句话听得王羽心怀大慰,觉得自己总算没把孔明带到沟里去,孔明还是历史上那个举一反三的大才。后一句话却听得他哭笑不得,目前的青州新政。的确开始朝鼓励消费方面有所倾斜,但和官妓制度可扯不上什么关系。

管仲当年搞官妓,没准儿只是看上了这笔收入,顺便平衡一下士民之间的紧张关系。当时的齐国很长时间没经历过大规模战乱。特权阶级的士族无不穷凶极奢,在家中蓄养大批美女,导致国内男女比例失衡。要是没有适当的发泄渠道,搞不好就会引发动乱。

不过诸葛亮年纪还小。这些道理跟他未必讲得通,王羽也是打个哈哈就胡混过去了。想着等有了适当的机会,一定要做些引导,免得一代英才走火入魔了。

“设立特区的事应该不会有什么波折了,高干那边多少还有些手尾,元直,子敬,此事就由你二人商量着办,只要不违背主要原则,条件尽可放宽松一些,切记要尽快处理妥当。元皓不日也将南下至邯郸,政务方面的接洽可由他来主导。”

涉及三郡一州,百万军民的大事,大方向定下来也不过是个开始罢了,真正实施起来也是千头万绪,王羽也表现得相当慎重,直接派出了手下的三大干才。

“臣定当尽心竭力。”徐庶、鲁肃齐齐起身,同声应诺。

高干那边主要是领地的交接,精锐部队都是高、袁两家以重金打造出来的私兵,他们当然要带走,去边塞外打天下,靠的就是这些嫡系班底。剩下的地方部队训练和士气都很差,但也有一两万人,无论是遣散还是接收,也都需要慎重处置。

而西三郡这边主要的问题就是整军,黑山军也是从中平元年揭竿而起开始,一直存留至今的黄巾余部,军中多有百战老卒。黑山军战力普通,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装备太差,张燕等领袖也没接受过兵法传承,打仗用的都是野路子,这些老兵却是不可小觑的。

虽说王羽答应张燕,听凭黑山军将去留,但这么一支精锐力量,也不能轻易放手,尽量吸收到骠骑军序列才是最为稳妥的。

王羽自己想想也觉得蛮有意思的,自己这支名震天下的骠骑军,究其根本,其实也是七拼八凑起来的,泰山强弩,白马义从,洛阳北军,并州铁骑,此外就是各路黄巾余部了。

而其中人数最多的就是黄巾余部,想想历史上的曹操,这个乱世之中,还真就是得黄巾者得天下呢。

“收编的黑山军和并州军,暂时归于泰山军序列之下,实则自成一军,元直将教导队散进去,加以整训,等到泰山军由北疆返回,两军合二为一,组成西部军团,负责西向攻略。此军以元直为主帅,子敬、文珪等人辅之,尽快占据上党、太原境内各处要隘,遏制西凉军的锋芒。”

“喏!”尽管早就有所预料,但真正到了王羽一声令下,组建西部军团的一刻,徐庶依然心潮澎湃,难以自已,所谓以国士待之,不过如此。

其他人看向徐庶的目光中,同样充满了艳羡神色。方面军的统帅啊,尽管如今青州的政策不讲究裂土封疆以筹功,但奖惩分明也是一贯的原则。

先是平北策的域外分封制度,现在又有了个所谓的特区,主公在大原则上严厉,具体处置上灵活的风格也是一目了然。只要有了盖世功勋。还怕将来没有办法兑现军功吗?

责任越大,立功的能力就越强。方面军的统帅,打好了甚至有灭国杀王之功。就算当不成异姓王,青史留名也不在话下了。

就目前而言,只有张颌勉强算是独当一面,但他那个性质却和徐庶的不一样,徐淮军负责的是防御,辖下的区域也是被称为防区的,顶多算是个守将,和方面军完全不是一回事。

如今的徐庶,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为过了。

羡慕归羡慕。众人表现得都很正常,大军迟早要席卷天下的,主公没有三头六臂,也不会分身术,将来自然是要放权给下面,这种机会虽然宝贵,但也不是绝无仅有,关键还是看自己能不能抓得住。

俗话说的好: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么。

众人纷纷道贺。徐庶激动之余,也不忘一一答谢致意。

整个过程中,王羽一直笑吟吟的看着,直到众人各归其位。这才沉声叮嘱道:“西凉军装备简陋,战绩也称不上辉煌,但毕竟人数众多。马家众将俱都骁勇善战,又有曹操在背后支援。无论战守,元直都不可轻敌大意。”

“主公放心。臣一定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徐庶少年时经历过不少起伏波折,如今虽是得意,却远没到得意忘形的程度,听到王羽叮嘱,回答时也很是沉稳。

“如此甚好。”王羽满意的点点头。

西凉马家在历史上的记载有限,在后世却是大大有名,甚至很多人都不了解其身为反叛军的跟脚,就单纯的喜欢这路诸侯,其原因无非是马超。

马超真正的发挥,其实就那么一次,在渭水之畔的正面对决中打败了曹操,其后就变得默默无闻了。投蜀连转折点都算不上,因为入蜀之后,马超明面上享受着高官厚禄,风头无两,实际上却是被架空的,没有兵权,当然也谈不上什么辉煌战绩。

不过,尽管只奋迅了那么一次,但王羽对西凉军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连鼎盛时代的曹操都吃了亏,谁要是小觑这路兵马,不是轻敌是什么?

有可能的话,王羽是想自己来对付马家军的,他这次提前班师,轻骑南下,为的就是这件事。可惜西凉军气势汹汹的杀过来,却在边界地带按兵不动了,王羽总不能丢下中原,追到河东去。

西凉军再强也强不过夺了关中的曹操,中原才是真正决胜负的战场,西凉军只是曹操因势导利抛出来的棋子罢了。

当然,以徐庶和徐晃的搭档来对付西凉军,肯定不能算是轻视对手,如果开战时间再拖后几年,并州军团没准儿还能得到来自北方的策应,那就更加万无一失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