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八章 武装大游行(1 / 2)

加入书签

正月十五,王羽在高唐召开会盟,旨在消弭兵灾,但实际上的作用并不大,即便是青州军自身,这段时间也没消停过。

早在会盟之前,张颌的五千兵马就已经攻入了琅琊,打得臧霸步步后退,只能缩在开阳一带的山区里苟延残喘。

会盟后的第二天,徐晃与王羽新任命的兖州刺史徐和一道,挥军南渡,在历城稍事休整后,长驱直入,攻入济北。在三日内强行近两百里,一举攻克了被青州黄巾残部占据已久的治所卢县,全歼了盘踞在此的司马俱旧部一万余众,威震兖州。

携此大胜之威,徐和顺势展开了招抚,在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内,零零星星的已经收降了三千余众。

这些人都是拿刀拿得太久,不愿意重新拿起锄头的那种人,但有了这一年多的经历,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这些杂牌军与青州军的差距,再没有最初的桀骜不驯了。

按照计划,这些人会被编练成军,作为山军的补充,在训练合格之后,正式编入山军。后面收降的青州黄巾余党,也会照此办理。

将军府预估出的结论就是,待济北、鲁郡全面恢复秩序之后,徐晃的泰山军的规模很可能会超过扩编后的御林军,达到一万五千人以上,跃居骠骑各军之首!

当然,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奉高之战是击溃战,歼敌数量有限,从泰山逃离的黄巾军,总共约有五万余人。经历大逃亡后,最后逃到鲁郡和济北的差不多有三万人,其余不是死在路上或自相残杀之中,就是逃得不知去向。还有一部分人被周边的诸侯收编了。

若非最具威望的一票首领都死于非命,余党各自为政,变成了一盘散沙,否则这股势力倒也颇具威胁。但失去了统一指挥之后,这些人也只能成为诸侯们嘴里的肥肉了。

刘备的那支白眊亲卫,就是利用那次收编组建起来的,要不是被王羽阴了一把,他这支亲兵有可能比历史上更早的强大起来,进而名闻天下。

曹操也没闲着。对济北、鲁郡黄巾的笼络,他一直就没放松过。只是后者没有统一的建制,笼络起来非常耗时耗力,所以,以他的手腕。也没能迅速解决问题,将历史上的那支青州军组建起来。

当然,他的努力也不是一点效果都没有,几千悍卒的加入,对初平二年的曹军来说,也算是不错的助力。

王羽一直没对这些人动什么脑筋,因为他知道。没那个必要,驻守巨平的徐和一直就没闲着。他也曾经是青州黄巾的大头领之一,背靠青州这颗大树,在巨平的日子过得也很滋润。受他接济,走投无路来投奔他的人络绎不绝。

在原山之战中,他一口气拿出的八千大军中,至少有六成是后招募的。他自己的老弟兄很多都重新拿起锄头。或是当起政务官了。

徐晃对济北、鲁郡的清理活动,定然会攫取最大的战果。不过难免也会被其他人捡些便宜,这就是无可奈何的了。

不过,徐晃的军事行动,最大的作用还是对兖州、徐州、豫州,以及淮南的威慑作用。

徐晃出泰山,曹操是最难过的。

济北、鲁郡的地理位置很是微妙,这里是连通兖、徐的出口,由此而动,除了任城、东平境内的几座大水泊之外,几乎无险可言。而包括济北、鲁郡在内的兖州东部郡县,原都是刘岱的辖地。

刘岱死后,曹操尚未来得及全面将接收,河北大战就分出了胜负,其后他自保还来不及,当然没心思与王羽争夺这些地盘了。

一听到徐晃西进的消息,他便果断下令,将东平、山阳、任城三个郡国的人口大量西迁硬是,在两大势力之间,开辟出了一个可用于缓冲的不毛之地。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领兵出泰山的主将是以用兵神速闻名的徐晃,如果不放弃无险可守的东部几个郡国,曹操就只能在出兵逆袭,和凭借漫长且破绽处处的防线防御之间做选择了。

而鲁郡南面与豫州的沛国接壤,东南就是彭城和东海,同样没什么天险阻挡,以徐晃进兵的迅猛姿态,只要他在鲁郡,徐州的东海、彭城、下邳,豫州的沛国、梁国,乃至谯郡就都在他的兵锋威胁之下。

这个范围内的诸侯,在用兵之前,就不得不将徐晃的存在纳入考虑的范围了。

徐晃出兵的消息传开后,鲁肃不失时机的将淮南、徐州两方面召集到一起,展开了新一轮的三方谈判。一直保持强硬态度的袁术也不得不低下头,开始让步,谈判也真正进入了实质性磋商的阶段。

所以说,成功的外交背后,必然要有军事力量的支持。之前只有张颌的五千人马,即便以鲁肃之能,同样阻止不了袁术的狮子大开口。

比起烽烟不绝的中原,会盟的作用比较明显的还是河北。

公孙瓒虽然摆出了咄咄逼人的架势,却也没急着行动。他筑易京城,固然是为了同时威胁蓟县和中山国,但未尝不是受了王羽的影响,打算在辖地内搞个繁华都市出来。

刘虞对公孙瓒来就很忌惮,在高唐又被震骇得不轻,一时间只是隐忍,双方的边界一直保持得很完好,倒是没有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危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