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第86章(2 / 2)

加入书签

此等因由,得从本朝盐政说起。

本朝初定之时,所施盐政乃是沿袭的前朝“开中制”,即是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以换取可以往盐场支盐的盐引的制度。后来也有商人们于边疆之地直接开垦土地种粮,这等开出来的土地是为“商屯”。此法既充实边境军粮储备,又广开了边境的土地,于军于民本都是极好的。不料世事转换,当今皇上登基以来国泰民安,百废俱兴,内忧外患一应俱无。这军需之物自不再是重中之重了,再加上朝中风气日趋重文轻武,是以去年就有人请奏,要将这以物易物的“开中制”改为“折色制”,即以银两换取盐引。此法一出,贩盐一途立时简便了起来,盐又是人人所需之物,贩盐本就是个不会亏本的生意,如今又广开方便之门,一时参与其中的人激增,仅去年不到半年的光景,盐税就激增百余万两。国库大丰,圣上大喜。

可天下的事总是这般几人欢喜几人忧。此法初行,入行者从,章程不全,弊病顿生。

一来以银换盐自较以粮换盐方便许多,商人不同寻常百姓,逐利而走,谁还费心在边疆收拾那几亩薄田?是以打去年“折色制”一出,往日颇有几分塞外江南之景的商屯之地立时就荒芜了两成……

二来折色制下的盐引只需银子即可买到。先时也说了,这盐引是官盐支盐的凭证,可官盐盐场一年就出那么多盐,盐引也比照着就放出那么多,先买先得,卖完即无,可谓产量有限。这盐乃人人所需,可谓销路不愁。两将里下来,盐引就成了比银子更□更保值的流通品。这盐引由官中所出时,每引可支盐三百斤,本钱银六钱四厘,另加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的,虽说通共只用六两六钱四厘银子。可若得不着那盐引,你手中再有千两万两银子,也是无法支到一钱盐。这盐引之重,可见一斑。

原来“守中制”时,还需先行购买用来交换盐引的粮食、铁、马什么的,再长途返运到边关方能交换盐引,费时费力不说,所运之物又是军需,一旦作假太过,延误了军机,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如今可好,单讲一个快字,盐引入手,单只转道手,就是暴利。正所谓富贵险中求,一时这贩盐一行中真真是风起云涌。纵是新盐法上特特地注了一条“官身有爵之人,一律不得买卖持有盐引”。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老爷当官,太太总没当罢,更何况还有那许多叔舅侄姨的,有关系有背景的多了去了。更有那豁得出脸皮去的内监,就敢空手套白狼,直接让人双手送上也是有的。

如此种种弊端,虽事关重大,所涉广泛,到底天高皇帝远,一时还不曾上达天听。只是林如海林老爷身在其位,却是深有感触。虽知新政携丰绩而出,此时顶风上奏,只怕要惹皇上不喜,他想了又想,奈何过不了自己的良心。是以一道暗折递到了御前。

谁知皇上的意向还未表明,朝中却开始有人弹赅林御史,说他多年来借守中制与军中勾结,私吞军需。言之凿凿,朝野轰动,皇帝震怒。

两位贾老爷正是得了今日朝堂上的消息,思及自家老太太膝下正有位林家的侄女借住,是以忙忙地回来报信。

作者有话要说:备注:

1.一进十月,天气转凉,某就开始为吾父选陵园.本市十余家陵园一一去走了,同时还努力恶补了一下风水学~

2.说说本文所涉:

以往看红楼同人,动不动就说林父留给黛玉多少盐引,盐票.某是一个实心人,又是个林父控,一时起了个心,就想弄弄清楚.谁知不看还好,一看之下气得不好,原来都当林父是个大贪官啊,林父作为巡盐御史,自个儿留下十几二十万盐引,是什么概念?黛玉拿着这样的钱,有这样的父亲,情何以堪?她就真成朵荷花,一根的污泥.某完全接受不了这种设定,只好自寻出路~

某一定要给林父平反,他再怎么样,不能是贪官,黛玉也不能是用着这种黑钱长大的.是以某就开始研究盐政,盐引~~

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一直都知道林如海是巡盐御史,但巡盐御史到底是做什么的,为什么盐会有个专门巡它的御史,盐政是什么,等等,真真的"考据"下去,哎,太累人了.某一直对经济这东西全无所知,这番看下来,只看得头都大了,因为全无兴趣,所以看得艰难.

建议大家在百度上搜如下字段:

盐引

两淮盐引案

盐法

巡盐御史

有空的看官也可以去看一看胡雪岩传,去了解一下晋商和徽商起源,还可以了解一下宋氏家族,据说这些人的发家致富,全都脱不开一个盐字.就像现在山西的富人离不开一个煤字一样~

看了这许多书,某就一个想法:新中国不收盐税,真好啊~

还有一叹:经济学真是一门枯燥的学问啊,但经济这东西,的确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最后道歉:某确是对古代官场不大了解,又不想林父做贪官,又要找一个他有可能被参,信任他的皇帝又有可能信的罪名,我可怜的脑子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