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高允往事(1 / 2)
一传十、十传百,前来观看刻在石碑上的国史人越来越多。人们开始议论纷纷,他们看到了国史中记载的鲜卑族发迹时的种种不光彩之事,这件事很快便传到了太武帝耳中。
以司徒崔浩为首的文人,得太武帝口谕,国史务必按照史实来写。他们如果不照实书写,那便是抗旨,这是杀头的大罪。因此,文人们俱都老实记载。可他们哪料到,国史修好并书于石碑之后,可把太武帝拓跋焘惹得龙颜大怒。
当皇帝的人,普天之下,唯他独尊,自然没有什么畏惧之事。但帝王都有着极强的虚荣心,最怕的是在他死后,有不光彩的事,留在史书上,被人指点。
听得密报,言史官把鲜卑族一些见不得人的事都记载了下来并刻在石碑上,供天下之人任意观看,太武帝龙颜大怒,决心“暴扬国恶”。他下令把崔浩及其属下下统统抓起来,降旨统统处死。
当太武帝降下诏下令时,太子拓跋晃知道了,心急如焚。太子拓跋显知道高允在劫难逃,太子善良,爱才,高允当年效力时,有师生之谊,知道高允是好人,有才学,决心想办法保高允一命。
皇宫里散朝后,都有文武百官轮流值更。那天正好高允在中书省值更,太子拓跋晃便派人去叫来高允。高允到东宫来了,太子什么也不和他说,只是让高允住在东宫。第二天要上朝,太子让高允与他坐同一辆车进宫。进宫后,在上殿前,太子关照他,见着皇上问话,你记得一定要按照我的口气说。
高允大为不解,问太子拓跋晃发生了什么事!太子道,你什么也不要问,面见皇上后,你顺着我的意思说就行了。进了殿后,上朝,太子主动向太武帝报告,说高允长期在东宫效力,一直小心谨慎,做事严格细致,虽然也参加撰写了国史,然高允是听命于崔浩,不得不那么做,恳请皇上赦免他。
太子心中明白,作为修国史的主要负责人,崔浩是绝对保不住的,肯定得死,现在无论如何要保下高允。所以太子采取的办法是把所有过错,都推在了必死的司徒崔浩身上。
太武帝心中自然明白,高允是在东宫多年,现在他主要是中书省侍郎,负责中书省的事,在修国史上,高允还没起到关键的作用。太武帝拓跋晃知道太子是念师生之情,要保高允。太武帝喜欢这个儿子,也有意装糊涂,准备放高允,就问高允道:“皆崔浩所作否?”
高允如果这时顺着太子和太武帝的意思,立即点头称是,便可获得赦免。可是他是书生,骨气高傲,竟然答道:“回皇上,《太祖纪》是邓渊所写,关于明元帝的《先帝纪》和《今纪》是我和崔浩一块写的。而且崔浩事务繁多,只是全面负责,具体的注疏,臣多于崔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