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龙渊书院(1 / 2)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并州曾经是唐尧故地、战国名城、太原故国、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门、九边重镇、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而且并州自古处于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从夏商周直至本朝以来,北方先后有群狄、诸戎、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等民族在此与我族进行过激烈的冲突和征战。在这种碰撞之中,或缘于仿效,或缘于抵御外敌,保家立国,固然造就了晋中百姓‘人xing劲悍,习于戎马’的习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气氛,并非不能实现。因此本王要在并州建立一所书院,盛情邀请各大家前来讲学访谈,将来从结业者中,择其优者而授以其职,举荐给父皇,为其提供报效朝廷之路。”
不愧是药王,服过孙思邈开的一方药剂,杨广原本还有些晕沉沉的头脑现在早就清晰了起来,郁结的脉络也被孙思邈打通,身体里的气流更加通畅,每流转一遍,胸口便越舒服,让杨广直想呻吟。原本苍白的脸se,也不知道因为激动,还是病情好转,显得十分红润。
此刻,说到兴奋的地方,杨广火热的目光一一从杨约、虞仁孝、孙思邈身上扫过,“而且本王以为百家所言各有所长,互有所短,以一家而灭百家此举甚不妥当。本王开办学院之后,将为各家提供一个宣扬自己学说的场所,各家学说只要经过辨析考证,对朝廷、对百姓有利,本王都给其一个实现的机会。择其优而从之,择其利民以用之,以彼之长补彼之短,只要其不害国,不伤民,就允许其存在,允其zi
you发展,何愁我大隋国势不盛?在父皇的统治下,又岂是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所能比拟?”
杨广想到灭隋而兴的大唐,说出这番话时语气中有一种说不清的雄浑味道。这意味中有几分不甘,更有无穷憧憬,以及令人无法怀疑的强大自信与感染力。谁不知道,唐承隋制,在隋朝所创立的物质基础上,建造了一个开放、文明、强盛的帝国?身为杨广,曾经心中那种对盛唐的向往,早已经被一种屈闷的情绪所代替。此时的杨广,只想改变那个命运,在自己手中创造出那本应属于自己的辉煌。
一方势力、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
人才!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只要有人才,哪怕这个国家贫瘠,也能建立起富庶强大的文明,而人才从哪里来?
一靠吸引外来人才,二靠自己培养。吸收外来人才,杨广一直是不余遗力,而培养自己的人才,很显然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而历史上,严格地说国家培养人才的开端科举制就在隋朝,如此难得的机会如果不利用,岂非可惜之至?
在杨广看来,此次回京最大的政治收获,不是被加封为右神卫大将军,也不是授命组建雷霆新军,而是被人忽视,自己说服父皇让自己在并州设立地位仅在国子监之下的学府,并且求父皇亲笔为这座学府题名,并且获得复制去岁所筹建,用来收藏搜罗了天下所有典籍的文渊阁内所有的书籍的权力。
在杨广看来,自己勾划中的书院将是他未来所有梦想起飞的地方,所有其他的东西,包括军权都是保证这项计划能够畅通施展的因素。在这里他将培育将来所需的一系列人才,并且尽最大的可能为历史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不至于最后扭曲得难以更正。
事实上在九品中正制度下,知道杨广这项计划的人中,现在没有多少人能够想到杨广谋划的这件事情在未来能够为杨广带来多大的政治利益。而门阀大族此时根本就不知道杨广的打算,因此他这项提议,或被人忽略,或被人嘲笑,出乎杨广的意料之外,在极其顺利的情况下获得通过。然而九品中正制的衰落已经不可制止,去岁年初,皇帝陛下以诏举贤良,首次发起毁灭九品中正制的号角,未来不久科举制度即将到来,将来杨广书院的学生就是他晋王门生、天子门生,到时无论为王还是为皇,满朝文武尽出其堂,还有谁还能与他抗衡?
直到此刻,杨广的远大志向才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角,便是杨约也禁不住被杨广的勾画所折服,而比其他人,杨约显然想的要更远,也更加贴近杨广的真是打算。他吸了口气,深深地望了杨广一眼,受此产生惊艳的感觉,晋王,怕是上天赐予大隋最好的君主,也是最令人忧虑的君主,要么大隋在他的带领下超越秦汉,要么在他天马行空的才思中,化为灰烬。
孙思邈更是有些匪夷所思地望着晋王,震惊地听着他所描绘的未来盛世蓝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杨广话中刚才反复提到的双百景象,这是自chun秋战国以来,任何一家被打压到边缘化学派所渴望而又不敢想象的事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