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苏南苏北敌后大发展(1)(1 / 2)

加入书签

新四军第一支队在粟裕的带领下进入苏南,杀敌攻城,捷报频传。他们首次生俘日军,首创攻入县城,摧毁伪政权,火烧京沪铁路重要据点新丰车站,全歼日军80余人,南京、上海为之震惊。第二支队奉命也于6月中旬从皖南出发,先后到达(南)京芜(湖)铁路以东(南)京杭(州)公路以西的江宁、溧水、高淳及安徽的当涂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新四军军部指示:“二支队主力到达指定地点后,归粟指挥。”完成先遣抗日任务的粟裕回到二支队。不久二支队司令部移驻当涂塘南阁。

6月中旬,国民党军同日本侵略军进行的新一轮武汉会战已经开始。南京失陷以后,武汉实际上成了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1938年5月日军攻陷徐州,随即大规模向武汉进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集100余万兵力,在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抗击日军进攻,保卫武汉。23日,新四军军部指示挺进江南敌后的新四军:“目前中心任务是,开展胜利的游击战来配合各方执行保卫武汉的总任务,同时使本军在全国政治地位提高。”然而,在交通发达、人口稠密、日军驻有重兵的江南丘陵、平原和水网地带,能不能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除了韦岗战斗外还缺乏更多的作战实践。在共产党内部,甚至在新四军高层,看法也不一致。新四军官兵打惯了山地游击战,能不能在日军占有极大优势条件下进行丘陵、平原和水网地区游击战,并且取得胜利,谁都心里没有底。从作战对象讲,同国民党军较量过十年,对他们摸得比较透了,但对付日军将是怎样呢?大家都缺乏了解,心中没有底。粟裕认为,八省健儿走出深山野林,汇成新四军的抗日铁流,只是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完成了转变,至于军事上的转变只能靠军事实践来完成。根据新四军军部指示精神,粟裕率领二支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开展更加广泛的丘陵、平原、水网地区敌后游击战和发动群众的工作。

7月初,二支队三团一营伏击当涂至芜湖之间的火车,击毁敌军车一列,缴获大批军用品。8月5日,第二支队一部在芜湖以东永安桥与日军遭遇,首次俘获日军1名。8月中旬,二支队司令张鼎丞率第四团从南陵出发,通过封锁线,到达第二支队司令部当涂县塘南阁。后来张鼎丞根据上级安排去了延安。

国民党当局对挺进江南敌后的新四军,一方面玩弄“借刀杀人”诡计,企图借日军之手消灭这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另一方面又实行“画地为牢”,规定江南新四军活动的区域,只能在京沪铁路以南,东西长不过百余公里、南北宽只有五六十公里的一块狭长地带作战,倘若“越界”,就要被视作违反“军令”、“政令”处罚。

粟裕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冲破国民党当局设置的“牢笼”,领导和指挥二支队迅速展开于京芜铁路以东、京杭公路以西地区,独立自主地游击江南,打击日本侵略军。

此时,正面战场的武汉会战正酣。国民党当局迫切需要深入江南敌后的新四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更多地牵制敌人一些兵力。新四军不负众望,以一系列的战斗行动有效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这是日军万万没有料到的。日军立即调整兵力部署,采取防御性的攻势反扑。8月22日至26日,日、伪军出动步兵4000余人,骑兵500余人,并有轰炸机20余架配合,兵分八路,水陆并进扫荡,企图一举聚歼初进江南敌后的新四军二支队三团于小丹阳。

粟裕敏锐地注视着敌情发展,筹谋应敌良策,决定采取敌进我进游击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分散袭击敌人后方。粟裕命令二支队三团一部进袭当涂,造成敌之恐慌;一部进击南京以南的陶吴,牵制敌兵力;另选精兵一支,奔袭南京近郊,夺取雨花台制高点,袭击中华门内外日、伪军事目标。此时一支队已动员广大地方武装及人民群众将京沪、京杭、镇句、句丹、京镇各公路彻底破坏,并派部队进袭麒麟门,给南京敌人以极大威胁,有力地配合了二支队的作战行动。日军到达小丹阳,不见新四军踪影,却连连收到后方告急电报,慌忙撤退回防。粟裕抓住战机,命令部队勇猛追击,连克小丹阳、薛镇、护驾墩、博望等村镇,毙伤敌50余人,粉碎了日军的合击计划,自己无一伤亡。

粟裕指挥的敌后游击战节节胜利,打得日军胆战心惊。日军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地说:“新四军是个神,你打他时一个也没有,他打你时都出来了。”

1939年1月,粟裕亲自组织指挥了奇袭官陡门,在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抗战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