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渝关榷场(1 / 2)

加入书签

第二十一章 渝关榷场

江州陈氏义门和陈家在东佳庄的族学自然不会因为郭炜的这一句话就完全决定了命运,正如郭炜表明了的基本态度,选择权依然在陈家自己,朝廷只不过限定了他们的选择项而已。

规则由朝廷来定,百姓们有在规则范围内自由行事的权利,也有在做完选择之后高呼皇恩浩荡的义务。

此等关乎一个家族未来的事情,在陈氏义门而言当然是无比重要,其重要性不亚于陈兼、陈旺开基建庄,不亚于唐僖宗和南唐烈祖的两次旌表,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江州陈家的家族史中的一个转折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面对朝廷回复的诏旨,知江州朱昂自然会有一番反应,陈昉也自然会再一次召集全族重要人物会商对策,不过这些事情就与郭炜及其手下重臣无关了。对于大周君臣们来说,需要他们操心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小小江州下面的一个小小家族,能够让他们专门腾出一天来讨论,这就已经是非常的了不起了——其实朝中的那一番讨论也不尽是针对陈氏义门一家,而是针对类似民情的具备推广性的政策研讨。

这是陈氏义门数十年来碰到的头等大事,这是知江州朱昂上任以来碰到的一件比较大的棘手事,这只是大周朝廷一年数百次朝议当中的寻常事——既不是边患、天灾那等泼天大事,也不是民户丢了一只鸡就敲登闻鼓让天子断案的滑稽小事,只是内地普通州县的一桩能够上朝廷讨论的普通公事而已。

还有更多的事更多的人正在被郭炜扇起的历史风潮深刻地改变着,然而由于各自的见识眼界、身份地位所限,郭炜几乎是永远不可能知道,史官的笔下几乎不会有记载,他们自己也不可能像陈氏义门那般敏锐地感悟到这股风潮的非同一般。

正如吉州溪前村的欧阳春光一家,流落到溪前村教书的曾学究,太原府榆次县的阎荣父子,他们或许能够感觉到新朝与旧朝的不同,或许能够感觉到太平日子就在眼前,但是他们不会想到这种改变来得有多么罕见,又会怎样偏离历史既定的轨道。

这样的眼光,需要当世的大智慧,或者是后世远隔千百年的历史高度。

陈昉因为自家就属于这种巨变冲击下的第一波,所以能够对此感触激烈,不过也就只能囿于自家的变迁了;朝中的大臣们虽然多数智慧超卓眼光不凡,不过现在还只是风起于漂萍之末,所以即便明如李昉、卢多逊,都很难看透历史的迷雾;至于郭炜,他倒是有足够的后世历史高度来转变视角遥看自己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变化,但是身处局中之后,他的智慧已经不够用了。

不过在芸芸众生当中,更多的人恐怕是连最基本的感悟都没有,尤其是在习惯了郭炜当政的这十多年以后,变化,或者说大周一年年变强变大,自家的生活一年年变好,在他们看来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了。

就像正在渝关榷场中看风景的范乐由,和他一起到榷场有贸易需要的颉跌彦贵,以及陪同他们的渝关巡检董遵诲一样。

“董巡检,这渝关的榷场才开了三年不到吧?真没有想到会是这般热闹,简直都不比北平府的坊市差了。”

说话的是颉跌彦贵,他虽然只是出身于豪富之家,不过因为颉跌家和皇家的关系特殊,他在官员面前的身份也就比较超然,此时一边看着榷场内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边咋舌,倒是和董遵诲一点都不生疏。

董遵诲哈哈一笑:“是啊,显德十六年年中才定下来在渝关开辟一个南北两国缘边市易的榷场,正式辟地建好屋宇市集则是在永乐二年的年初,实实在在这个榷场才只开了将近两年。不过这地方得天独厚啊……北边通着辽国最富饶的东京道,也就是渤海人,既有契丹人的牛羊、橐驼、毛皮供应,又有渤海人的银钱、玉石、毡毯和药材,南边不仅有北平府的粮食、布帛、烧酒,更有渡海而来的香药、犀角、象牙、茶叶和瓷漆器,当真是商贾赚钱的好地方,在这转一圈回去就是十万钱百万钱地进账,能不热闹么?”

“咦~不是听说渤海人善于冶铁么?就算是如今中朝的铁器品质远胜于渤海,价钱还低,渤海人的铁器已经卖不动了,但是辽国东京道的铁料还是一等一的啊,为何榷场内却见不到渤海人向我国贩运铁料粗坯的?同样也不见契丹人贩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