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计议伐蜀(1 / 2)
第二十四章 计议伐蜀
“众卿,孟昶欲图勾结河东而犯我朝,如此公然构衅,是可忍,孰不可忍?!”
滋德殿中,郭炜将孟昶的那封蜡丸帛书交给一众大臣传阅,等他们全都看完了以后,马上就把当天预备的议题给直接摆了出来。
范质等人才刚刚看完孟昶给刘承钧的那篇盟约,还在那里细细参详其中的意味,慎重揣摩郭炜召集他们议事的意图,没想到皇帝就这么直接地把目的给说了出来。
确实,作为天朝上邦,受到这样的挑衅还不回击,那也太没有天朝上邦的威严了。而且蜀国的这种挑衅还依然停留在纸面上的计划中,其预定的盟友北汉则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计划,此时针对这种预谋中的挑衅进行预防式打击,主动性尽***手,无疑是先发制人的优选。
不过这种纸面上的计划也能被锦衣卫巡检司截获,众人在心中就不得不感叹一下,当今圣上果真是天命所归,群邪辟易。
“不意蜀主居然有此等狼子野心,不兴义师伐之,不足以惩其不轨;我朝今年也只是在年初为了声援府州,曾经以环河东诸藩镇进袭北汉,禁军经年未动,此时用兵,不可谓劳师;南国雨季已过,虏廷正焦头烂额于内乱,我朝内外无忧,此时兴师伐蜀,正当其时。”
范质这么快就出来旗帜鲜明地支持出兵伐蜀,倒是很出乎郭炜的意料。
范质这人无论是从个人操守、行事风格还是为政举措来看,那都是第一流的人物,如果是在太平时节,上面坐着的也不是一个昏君,那么摊上一个这样的宰相,无疑是国家和百姓之福,他唯一的缺陷大概就是在军事方面了。
简单地说,范质对军事基本上就缺乏概念,除了知道要管好后勤之外,连最基本的认识都不合格——不知道怎么驾驭军队、控制军将,不了解最基本的军事战略。如果没有一个合格的皇帝掌舵,范质根本就发挥不出他在吏治和民政方面的才干来。
所以在郭炜不曾驾临的那个历史中,范质作为郭宗训的首辅,郭荣托孤的首要大臣,在显德六年下半年到显德七年年初的这半年时间里面,犯下了一系列的重大错误,最终酿至让他自己悔之莫及的后果。
首先,他不听杨徽之、郑玘等下级官员的提醒,盲目地信任禁军将校,最主要的就是无视了赵匡胤在禁军当中的结党营私;
其次,在移镇和禁军将领的升转方面,他也是被魏仁浦、赵匡胤等人完全牵着鼻子走,所以郭荣驾崩才不到半年,先帝在藩镇和禁军当中的各种巧妙布置就被轻松地瓦解,周室的忠心大将一个个被调离禁军,藩镇都被调开京师附近,上来的全都是赵匡胤的亲信或者友好;
最后,他对于敌情更是两眼一抹黑,完全不懂得分析鉴别前线的军报,一听到契丹南犯就慌了手脚,也不看看禁军当中都有哪一部分已经去巡边了,前来告急的又是哪些州县,就任凭魏仁浦摆布,仓促召回已经之镇的赵匡胤率禁军出征;
最要不得的就是,在禁军出征的安排上面,他也是彻底地不干预,就任凭赵匡胤潜心布置,把对于赵匡胤来说不够可靠的侍卫亲军先期调离,让卫戍京师的部队全都变成了殿前司所属,而且还是在赵匡胤最亲信的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控制下,使得军事方面的顾命大臣韩通成为了空有大权名义的光杆司令。
于是赵匡胤兵变进城之后,韩通无兵可用,别说是保周室了,就连自身都是难保,家中的成年男丁都被按计划杀绝,范质也是一筹莫展,只能靠把王溥的手掐出血来表示悔恨。
当然,能够酿成这一系列的后果,也和范质权力欲颇重有关,他可以接受王溥这样基本不会挑战他的次相存在,可以接受枢密使魏仁浦挂一个次相的衔头,却绝不肯接受善与人交、好延誉后进的王著拜相,尤其是王著才名素著,极受郭荣器重,又得当世士大夫称誉,为人自有主张。
因为王著这样的人入相,会对范质在政事堂的权威形成挑战,所以范质抓住了王著好酒这一条极力阻挠,即使最后郭荣遗命王著入相,范质也要和赵匡胤等顾命大臣达成交易,坚决压下了这条遗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