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骑兵南下(1 / 2)
许康既已交接了其他事物,便决定留守军营,与营中的兄弟们同吃同住,当然还有共同训练。
每日一早,伴随着钢剑骑士营嘹亮的宣誓完毕,许康总会跟随着出训的士兵一起训练。这是他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既为了尽快的融入军营,又要锻炼好自己的技能,这可是未来战场上保命的技能啊。
涿城南门外射箭靶场,数百个稻草人整齐的组成一个方阵,昂首向天,仿若待命的士兵。
千余骑兵按百人一组肃然而立。许康一马当先,此时的他经过短短半个月的严酷训练,已经彻底褪去了书生的柔弱,焕之一种武将的峥嵘。
只见他将一个奇怪的金属面具缓缓放下,直到覆盖了整个脸颊。这个面具是他要求匠器营定做的,表面上的原因是许康觉得自己太帅了,所以做个面具来增加一下自己的杀气。其实是许康受不了骑马时,漫天飞舞的烟尘,带个面具是防尘的;另一个不能说的原因就是,有个面具可以保护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俊美容貌,毕竟若是不小心被哪一支流箭破了像,那就遗憾终生了。
反正面具做出后,效果蛮好的,竟有不少将领模仿追随,让许康小小得意了一把,以为自己引领了时尚的先锋。
“准备完毕。”随着传令兵的一声大喝。
许康深吸一口气,摒除杂念。左手取出骑兵弓,这种弓是从草原上传来的,有名“匈奴弓”。下臂短上臂长,便于发挥骑兵的射击。右手下意思的用食指和中指抚摸了一下拇指的铁扳指,这扳指是为了保护弓箭手手指的,所有弓箭手都有佩戴,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戴铁的,很多人戴的只是石扳指或者用兽角,骨做城的扳指。
“架”,许康呼喝一声,后面千骑紧紧相随,呼啸着奔驰到草人阵型的侧面。许康一箭射出,千枝利箭同时飞扬,瞬间覆盖了草人所在的区域。
转眼间,树立的草人便被箭矢插满。
千骑缓缓停下,过了一会儿有人将射箭的结果呈送了上来。
“336支箭中靶,554支箭在规定区域内,另有110支箭出局。”
听到这样的结果,许康不禁暗叹口气,这还是在无干扰的情况下,1000支箭竟有十分之一连覆盖射击的效果都达不到,这要是真打起仗来,效果岂不是更糟。
鲜于辅看出了许康的不快,上前道:“如今军队只是草草训练了一个月,有此成绩已经不易,大人不必担心,相信用不了多久,这支骑兵一定能在战场上发出奇效来。”
许康叹口气道:“你说的对,也许是我要求的太高了吧,。继续训练。”
眼看三月到底,四月将至,整个涿郡也渐渐步入正规。
军队中实行的军屯已经完毕,农忙时节算是完全结束,许康觉得大军不能就这么闲着什么事都不干,于是决定到太守府询问程远志。
程远志经过这半个月的修养,似乎胖了些,脸上也有了些油光,看起来这半个月过的很是滋润。
许康见礼必,直言道:“义父,如今春忙已过,大军闲来无事,不知义父以后打算向何处进军。”
程远志愣了一下道:“如今涿郡刚得,正该修民养兵,以待天变,岂可穷兵黩武,惹的民怨。”
许康没想到程远志只是得了一个涿郡就不想再战了,连忙道:“不可,义父。如今大贤良师在冀州牵制了官军主力,我军正可趁势多下几郡,待将来官军腾出手来,我军也可与其周旋。”
程远志皱眉道:“你的意思是,大贤良师会败。”
许康一震,连忙道:“不。当然不是。只是打仗总要往最坏的地方设想。居安思危方可保我军无虞。”
程远志点点头道:“你说的也有道理。那你说我们应该往哪里打?”
许康振奋道:“如今我军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北进入广阳,与广阳的霍奴师叔汇合,等壮大实力后,再进取整个幽州。另一个便是南下,与冀州太平军汇合,然后随着大贤良师攻打洛阳。”
程远志惊讶道:“南下洛阳。我军新得涿郡,粮食虽已种下,但各项部署还为完毕,若领大军南下,那涿郡如何守护?”
其实这两个目标也只是许康心中的两个想法而已,连他自己都没有什么具体的步骤来达成。便问道:“那义父的意思呢?”
程远志思索了一会儿,道:“我觉得你第一个意见就挺好,还是夺取幽州为上策。”
若是以前许康也会倾向于北上广阳,进取幽州,因为这个目标更现实。而且将来纵使太平道失败,许康也可以以此与朝廷斡旋,但现在他已经因为关羽的约定而扩大了自己的目标,那么他觉得自己的战场就不能只局限与幽州一地。
因为幽州虽然地处偏远,不易被中原战事波及,但也与北方草原势力接壤,许康这些天从鲜于辅那里又了解了一些关于现在草原的局势,知道草原各鲜卑实力已经一统,那么随着东汉的政权动荡,草原人趁势南下的可能性就极大,那时幽州就成了四战之地,想要保全就极为困难了。
而且想想历史上除了清朝以外从来没有一个统一中国的势力是从东北方向发展而来。而清朝也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统一了整个草原势力之后才有这样的实力和机会。许康对短时间内统一草原可没有什么信心。
若要进军中原,幽州很可能无法分兵出来。那么幽州就只能做为战略后备力量来使用。
而且要想进军中原,那么就要先南下了解中原。
所以最后许康还是决定南下。
但率领数万大军南下难度太高,程远志也不会同意,纵然他同意了,他下面的那些将领又有几人会愿意呢。因此许康道:“义父,我愿率2000钢剑骑士营的骑兵先行南下,以观天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