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9章 议和(1 / 2)

加入书签

皇上之所以赋予年羹尧凌驾于三省总督之上的特权,完全是他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不得不做出的妥协结果。年二公子年轻有为,又是长年处理边疆事务,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又是与十四阿哥并肩作战,经历了康熙年末的西北战事大捷,实为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即使是出任抚远大将军一职都绰绰有余。然而如此才能显赫之人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他偏偏不是皇上的心腹奴才。

然而皇上不愧是皇上,在当前战事吃紧的情况下,他以大丈夫能屈能伸告诫自己,最终服从大局、捐弃前嫌,对年羹尧委以重任。通过这道上谕,年二公子实际上成为皇上在西陲前线的心腹大臣和直接代理人,在西北西南边疆地区的根基也更加的深厚,这是皇上的一片苦心,通过此道上谕,向一贯政治立场不稳的年二公子摇出的一片橄榄枝。

不过皇上终究还是皇上,再是委以重任,最终也没有授予年二公子相应的实权,仍是沿用延信掌握抚远大将军信印的格局,也就是年二公子负责调遣军兵和动用粮饷军饷等事务方面事务,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而军政大权则仍是牢牢把握在延信的手中。如此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年羹尧却只是负责军马粮饷等后勤保障工作,皇上的此等安排充分说明他对年二公子的提防之心有多么的浓重。

这边皇上刚刚完成调兵遣将、全面部署等各项应战策略,那边罗卜藏丹津的反叛行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他先自行号称“达赖洪台吉”,统帅各部,同时顺利进军到河州(今临夏)、西宁附近。由于他事先早早打出了“重建蒙古帝国”这个极具煽动性国的口号,迅速获得了广大民众的同感与共鸣,令叛军势如破竹,西北边防急剧告危。

首仗即遭惨败,形势急转直下,这个结局实在是大大出乎皇上的意料之外。虽然早就预想到这是一场硬仗,但是他仍是不敢相信眼前这道八百里加急的奏折上所写的一切。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结果骁勇善战的满州精兵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此刻堂堂大清帝国竟是被一个小小的边匪逼到了绝境,简直是让人笑掉大牙的事情!特别是前面有康熙五十六年那场西北战事大捷珠玉在前,今天的这场惨败不但令一贯自负又自傲的皇上丢尽颜面,更是将大清帝国置于岌岌可危的境地,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皇上在见到这道八百里加急的奏折时,连愤怒的功夫都没有,当即吩咐诸臣进宫商议。

此时正值三更时分,被皇上一道圣旨召进宫中进行要事相商的群臣们早已经进入了睡梦中,此刻接到圣旨,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个全都是睡眼惺忪、精神萎靡,然而皇上连夜宣人进宫商议朝政的情况极少发生,众人知道这一次的事情绝对不同寻常,于是也不敢多说多问,赶快强打起精神,快马加鞭,直奔养心殿而来。

不消多时,接到圣旨的大臣们陆陆续续地赶到养心殿东暖阁静候,皇上见人已经到齐,也没有耽搁半点功夫,直接进入主题,将青海叛乱之事和盘托出,务求群臣畅所欲言,尽快拟定方案。

皇上在开篇之语中已经强烈地表达出自己是一具强硬的主战派,也知道朝廷并不是铁板一块,然而朝中更为强大的反对声音仍是极大地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实际上,最让皇上不能接受的这个结局还在于,无论是拥护皇上的文武大臣,还是反对皇上的各路势力,此时竟然呈一边倒的态势,集体表达了反战的主张。反对派们当然是出于“皇上坚持什么,他们就要反对什么”这一长期的战略方针,而拥护皇上的大臣们则是基于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和判断提出的逆耳忠言。

罗卜藏丹津之所以选择五月份起兵叛乱,当然是为了充分利用皇上才刚刚夺取皇位,立足不稳、根基不牢的最大劣势,而这也正是保皇派们最为担忧的一个问题,因此众人即使知道皇上是强硬人物,但也是宁可冒着杀身之祸也要苦口婆心地力劝他回心转意。

皇上虽然是一个又固执又自负之人,但他也是一个睿智和理智之人,以他如此深谋远虑怎么可能不知道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巩固皇权,如果连皇位都不能坐稳,被反对派们乘乱篡夺了皇位,那么就算是打赢了平叛之战,还不是为篡权夺之人做了嫁衣裳?特别是朝中重臣张廷玉的那一番语重心长之话不得不引起皇上的三思。

“启禀万岁爷,臣罪该万死,可是臣还是要冒死直谏,才好死而无撼。前朝英宗皇帝的‘土木堡之变’不必再由臣多说半个字,那可是前车之鉴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