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1 / 2)
岳飞的奏书在第二天便封存完毕,交由张宪。数日之后,靖康五年的仲夏时节,秦桧先奉着隆佑太后先行动身,由陆路往镇江,见韩世忠,然后入江启航。
苗傅与刘正彦二人,则与张宪等人一起,连同二人麾下数千禁军将士,在秦桧其后动身,直接由建康入江乘船,往着荆湖路而去。
赵构亦被由显忠寺接出,归入二人军中。
他们并不需要如同信使那般急行,加上人员重多,辎重负担很重,每日只行二三百里,都算快捷,待秦桧奉着太后到达长安城外,已是一个半月之后。
由于太后身份贵重,赵桓虽然身为帝王,也不能怠慢托大,秦桧在接近长安不远时,便每天派遣一个信使,前往宫中送信,待太后得到城外一日距离时,赵桓早就率领文武百官,到城外灞桥前去迎接。
回到长安已经一年多的时日,赵桓的精神气色,已经比较往日强过百倍。他每日行后世锻炼之法,跑步健身,合理饮食睡眠,原本瘦弱的身躯体已经变的健壮爽利,在他的刻意努力下,骑射功夫,也已经不在一个寻常的禁军马军之下。
不仅身体如此,精神气质也是与往日那个胆怯懦弱的赵桓完全不同,断事明快,城府深沉,眼光锐利,直入人心。
这样一来,使得不少当年见过皇帝的人,都盛赞他有中兴之主的模样,对他的身体和智力,都有绝对的信心。
虽然国家面临太后将至,国事渐渐走上正轨的喜事,今春以来,天时很好,在考成法的督促下,各地的官吏都不敢怠慢公事,虽然还做不到当初秦国耕战的细致和严苛。在好天时和官员居然不添乱和帮忙的情况下,整个陕西和川中,还有东南、福建、两广诸路。都由着上好地收成。
唯其如此,面对着河东十几万金兵的重兵压境,荆湖路的混乱局面,才更使得赵桓关注和忧心。
他自己知道,他目前所做地一切不过是在原本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真正的变革和考验,还在后面。
那才是真正的挑战。
时值正午,唐朝时所谓的灞桥风光早已荡然无存。千多年的开发和无数次的战乱毁坏,使得陕甘大地已经不复当年的那般俊秀风光。
光秃秃的黄色大地,烈日下张大了嘴巴。无言的在诉说着什么。
几株沾满了灰尘地柳树垂头丧气的挥动着树枝,树边不远,一条蜿蜒扭曲的小河有力无力的在大地流淌而过。
水土破坏,绝大部份的的土地的植被被破坏。陕西大地在孕育着汉唐强盛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虽然说是出来迎驾,赵桓并没有将手头的事务放下。
吴玠带着大军由川回陕,早就被派往延州一带布防,其余环庆、河熙诸路兵马,亦渐渐往着河东前线集结。
刘錡,被派往潼关、陕州一线。
长安城内。也由原本地一万多驻军,渐渐增实到三万余人。
清军之后,节省下来的钱并没有用做别处,相反,赵桓相反设法,在诸多高压和权术的逼迫下,各地官府节省开支,亦用来招募禁军,精选精练。陕西兵额不但没少,反而由当初的十八万余人,增加到了二十二万以上。
以这样的兵力,却仍然显的局势紧张,捉襟见肘。
以守势对攻势。河东又是上游,由多路压迫着陕西诸路。而失而复得的同州、陕州、潼关等地,城防措施虽是得到了有限的恢复。面对着集结在洛阳的几万金兵,压力也是很大。
在这样地严峻环境下,对敌情的判断和分析,敌人的主攻方向的判断,就显的犹为重要。
赵桓前生只是一个官员,虽然与普通地中国人一样,对历史有着极高的兴趣爱好,在回到这个时空后,对军事上地也是孜孜不倦的学习,但限于天份,并不能在根本上有所改变。
如此一来,他就只能在纷至沓来地军情汇报中,尽量的发动自己手中的力量,给前线加以补充,对前线将领加以鼓励和信任,对将领之间的矛盾加以调解,以期面对强敌的宋军,能发挥出它最大的效能。
至于结果如何,会不会象靖康三年那样,被完颜活女强行叩关而入,沿着渭河河谷压迫过来,或是如同完颜撒离补和完颜银可术那样,由着河东太原等地进兵,压向延州等地,殊未可知。
局势严峻,赵桓却并不慌乱,每天照样接见大臣,甚至也召集亲近的翰林学士到宫中讲读经史,有时偶尔还议论诗文。
天子这样的风度和气概,使得局面并没有前几天金兵入侵时的那种混乱,一切按部就班,紧张急迫的进行,却没有一点慌乱,那种几个金兵张牙舞爪的一冲,就使得官员投降,军队逃跑,百姓离散的局面,再也不会出现了。
因着太后未到,他处置完几件公事,时间虽然尚早,却是不知怎地,竟无心再坐下去。
起身信步而行,到得这行宫殿门处。
抬头去看,远方几里路外,已经远远看到烟尘升起。
鲜盔亮甲,身材高大的御前武士持戈佩箭,站在他身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