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灵帝讲武(1 / 2)

加入书签

刘辩将后世出现的各种纸张类型进行了比较,最后根据洛阳周边京哉之地的具体情况,决定以生产竹纸为主,来代替蔡侯纸,至于那些名贵的纸张,目前来说生产技术可能还无法达到,而且也没有实际作用,等到以后刘辩真正成为了大汉天子,而且玉定了天下之后,倒是可以让人生产出来当成奢侈品还行。

现在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还是生产竹纸比较好,因为,京哉周围的司隶部、右扶风、左冯翊等数个郡国之中,都出产大量的竹,所以生产的原料非常容易寻找,特别是刘辩成为太子前被封为弘农王,他的封地弘农郡中,山地众多,老百姓种植了满山遍野的翠竹。

尽管现在刘辩成为了太子,但是弘农郡仍然还是他的封地,也就是说是他的私人所有的领地,郡中那数量众多的竹子正好成为生产竹纸的原料。

定下了自己要改进的纸张类型后,刘辩开始比较起了蔡候纸与竹纸的生产工艺的差别。蔡侯纸的生产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蔑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bo片状的湿纸;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赶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不得不说,蔡伦改进之后的造纸方法,对于后世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因为这几个基本的步骤,即使到了后世的现当代时期,也仍然是造纸工艺中的核心步骤。

至于竹纸的生产,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斩竹漂塘,砍下竹子置于水塘浸泡,使纤维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树皮、麻头、和旧鱼网等植物原料捣碎;煮稗足火,把碎料煮烂,使纤维分散,直到煮成纸浆,大锅中的碎料可用大石压住,有助于完全煮烂;荡料入帘,待纸浆冷却,再使用平板式的竹帘把纸浆捞起,过滤水分,成为纸膜,此一步骤要有纯熟的技巧,才能捞出houbo适中、分布均匀的纸膜;覆帘压纸,捞好的纸膜一张张叠好,用木板压紧,上置重石,将水压出;透火焙干,把压到半干的纸膜贴在炉火边上烘干,揭下即为成品。

刘辩在自己的脑海之中将这些信息过滤了一遍,确定了自己确实能够记得竹纸的生产工艺,但是至于能不能够具体的成功生产出竹纸来,还必须要经过一些试验才行,但是他确信以此时的生产技术,应该是能够做到生产出竹纸来的,所以精神振奋了起来。

至于雕板印刷的技术,对于此时的人们来说还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其实知道了具体的方法则根本不难。其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将书稿的写样写好后,使有字的一面贴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1~2毫米,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过程就完成了;印刷时,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匀刷于板面上,再小心把纸覆盖在板面上,用刷子轻轻刷纸,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将纸从印板上揭起,阴干,印制过程就完成了。

这正如许多事情一样,当你想不到的时候,会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一旦得到了提示,你会恍然大悟,觉得事情原来如此简单了。

刘辩在御书房之中,虽然手里拿着一本书,但是却并没有看进去上面的内容,而是沉思着自己的设想,穿越到了汉末后,他还没有利用多少自己后世掌握的海量知识,而现在正是他要开始展现部分知识的时候了。

同时,刘辩还准备,以后不是必要和战争需要,要尽量地少兑换粮食出来,免得时间长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也助长了一些普通百姓的懒隋思想。

所以,他准备在自己的弘农郡里面推行优质作物种植技术,以后会多兑换一些粮食作物种子出来,教会老百姓种植技术,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劳动来创造粮食财富。

当然,这些都只是刘辩一时的设想,要真正完成这些设想可不是一二天就能够做到的事情,所以他只是在御书房里这个清静的地方让自己呆了半天,将以后的一些事情想得更为透彻之后,才回到了东宫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