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1 / 2)
在电影里,主要人物可以分为三类:被拯救者:聂小倩,拯救者:燕赤霞、宁采臣,迫害者:树妖姥姥、黑山老妖。
但以上分类还有不确定的地方,宁采臣与聂小倩其实都是互为拯救者,同时在某些时刻也都一度是被拯救者。一开始聂小倩其实是以迫害者与拯救者的双重身分交替出现,而最后终于完成了向被拯救者的彻底转换,而宁采臣一开始是以被拯救者的身份出现,最后却完成了向拯救者的彻底转换。在某种意义上,这正符合了华夏传统文化的语境,而我们看见宁采臣与聂小倩的身份转换其实正是与他们对自己身份的想象相一致。
而在宁采臣第一次离开兰若寺之后,我们看到令他回来的原因,也正是他自以为发现燕赤霞是江湖大盗,从而意识到聂小倩正处于险境之中,已成为一个待拯救的被拯救者。正是这种对于聂小倩身份的想象对宁采臣产生了无可救药的致命的吸引力,吸引他回到兰若寺这一想象之域。
此外,拯救者还有另一层含义,在电影里,我们看见在聂小倩背后操纵她的是树妖姥姥,利用她的色相以吸引年青男子,这里的模式类似于性的出卖,即通常的**制度,而宁采臣正是以一个拯救者的身份现身,他的动机是要将聂小倩从姥姥的控制中解救出来,关于这一点,在当代华夏有许多案例,是有关职务腐败者利用职权获得大量金钱后包二奶的事件,一般评论站在法律的角度或道德等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进行谴责与批判,却往往忽略了对此类事件的深层心理分析,我们在许多事件里可以看到许多被包的对象往往是从事色情服务业的女性,其中,固然有因为接触的便利的关系,以及从事色情服务业女性不可否认在性技巧方面比较丰富的原因,但如果更深一层考虑,那么男性的这种拯救者情结其实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华夏古代文化世界里,儒释道作为三种主要的意识形态,其间的关系已经有许多相关研究专著,在这里我们只探讨在电影《倩女幽魂》里的这三种意识形态的反映。在电影里,宁采臣是作为儒家的意识形态代言人,在电影里,他最明显的特征是“爱心”。这正是“仁者爱人”的意识形态的反映。而燕赤霞的身份是“道士”,这也就明确显示了他作为道家的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在电影里,十分有趣味的一段是燕赤霞一边舞剑,一边纵声作歌。这里显示出一种嘻笑怒骂的姿态,而在不同语境中出现的文字符号的杂揉与拼贴,表面体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趣味,不过从根源上看这仍然是道家的思想的演绎,与宁采臣的“爱心”的单独提法不同,在这里,燕赤霞广泛列举了许多组对立,如果说儒家的爱是一种对自身生命形态的自觉,那么燕赤霞则是以道家对人生宇宙进行了更加普遍的观照,在观照中显示出人的份位。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燕赤霞又似乎成为佛教意识形态的代言人,这体现在他随身携带的《金刚经》与施法迎敌时的经典的“般若波罗蜜”的符号,这些都可以视作是最为具有代表性的佛教的意识形态的符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