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大明最缺什么(1 / 2)
年关将近,朱由检感到特别忙碌。
先是教育部组织人手,拟定了新编的汉语教材,送给朱由检审定。朱由检并非语言学上的行家,但他要在国内外推广现代应用汉语,而现代汉语教材是他授意夏日瑚主编的,所以他要亲自把关。
朱由检心目中的现代汉语,不仅是传承汉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交往的工具,因此,便于学习就是汉字和汉语的发展方向。
上次朝议的时候,已经确定了汉字改革的基本方向:学习白话、汉字简化、拼音注音、引进标,夏日瑚主导的新教材,就是按照这几条原则编写的,朱由检对新教材基本满意。
他只是增加了两条意见,一是增加白话文的内容,减少古文的篇幅;二是要循序渐进,将新教材分成几册,学生学习由易到难,当学生学会了常用的三千词汇时,就能进行基本的的读写,如果外族人学会了这三千汉字,就能正常用汉语与他人进行交流。
至于大量的生僻字和冷僻字,就让学究们去研究吧,这些传统的文化瑰宝,对现代应用汉语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
汉语教材一旦确定下来,就开始大量印刷,作为全国的通用教材,它必须及时运往全国各地,包括边疆省份。
新编教材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也不大紧,将来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再进行修改。
接下来就要编撰汉语字典,汉字有数万个,字典编撰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根据大明当前的人力物力与科学水平,恐怕要好几年。
为了便于学生能及时查阅到汉字的标准读音,朱由检让教育部先编撰一种简易的字典,里面只收藏三千或者五千个常用的汉字,这些汉字不用考证推敲,简易字典很快就能编撰结束,及时发放到各地的学校。
至于研究性的大字典,因为收录的汉字比较全面,很多字的读音、字义、用法需要考证,就让教育部的官员慢慢整理,迟一也无妨。
教育部长︽℃︽℃︽℃︽℃,孔贞运感激朱由检将圣人之言传遍边疆各族,因此他建议,新编的字典叫崇祯大字典,本来他准备叫有检字典,但这个时代要避皇帝的名讳,所以才叫崇祯大字典。
崇祯是年号,也可以看做是崇祯年间编撰的大字典,朱由检没有惺惺作态,愉快地接受了这个荣誉,这让拍马屁的孔贞运十分高兴。
另外一件事是关于缅甸的。
大城王朝的国师普蒂,在大明侦讯的协助下,一路上躲过东吁杀手的数次追杀,秘密来到京师,请求大明出兵,帮助击退东吁的侵略军。
朱由检恐怕大臣们反对用兵,就以军事机密为借口,没有在朝会上讨论,而是在朝会结束之后,留下了三院的主官,参与讨论出兵东吁王朝的事。
三院的主官们已经知道了朱由检的心思,那就是全面彻底解决缅甸问题,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地反对。
自从施凤来因为反对大明军事改革,被锦衣卫盯上,直至以贪墨为由,抄家问斩之后,大臣们深知朱由检的手段,一旦朱由检认定的事,他们再也不会死磕。
现在三院主官与朱由检的关系十分顺畅,到底,三院只是朱由检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执行者,在大事上,他们没多少发言权。
朱由检也曾反思过,自己是不是过于独裁了,他很快就否定了这种想法。
现在的大明,外交并不顺畅,正面临着多方军事侵略和军事压力,但大臣们没有后世的眼光,只会盯着自己手中的那权力,一味和对手讲仁义,这就束缚了大明朝廷的手脚,一旦丧失时机,当别人强大起来的时候,人家不会和大明讲仁义。
人家讲的是实力,十数年的建奴、百十年来的蒙古,他们都是用铁蹄话,就是的东吁王朝,也是用刀兵与大明话。
朱由检简述了普蒂求援的事,让三院的主官们商讨一下,该不该发兵征讨东吁王朝。
“陛下,东吁王朝本来就是大明的国土,是太祖亲定的六大宣慰使司,如果不能收回这些国土,对后世子孙来,就是不肖。”大明以孝立国,不肖就是不孝,李春烨这一帽子压下来,顿时为出兵东吁定了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