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六安整训(2 / 2)

加入书签

……

“第四个问题是军官问题,这个问题喜忧参半,我们的军官非常的优秀,从师长到下面都亲临一线指挥,营团长甚至上火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军官伤亡太大,是军官伤亡后怎么办?一旦部队主官伤亡,部队战力立马大大下降。连长伤亡,副连长往往不能控制部队,战力只剩下一半,副连长也伤亡了,部队立刻就崩溃了!进攻往回跑,防守守不住!以后军官必须指定战场代理人,而且要保证代理人能管控部队。”……

严密的论证、鲜血的事实、数据化的支撑材料,所有人都用心地听着,底下一片记笔记刷刷的声音。许鸣从来不把下属当做执行命令的工具,他不仅要求,还常常告诉他们要求的原因,这往往使下属非常的信服。

除了解决问题,许鸣还打算在编制上进行调整,主要是针对基层的作战编制,当时国军普遍采用德国魏玛陆军以前的编制,将班分为射击组和突击组,前者担任火力掩护,一般4-5人,后者担任阵内战,一般8-9人,这种编制非常先进,但许鸣在实际应用中却发现很多问题:无论是射击组还是突击组都无法使机构效率最大化,比如突击组的8-9人只能发挥4-5人的作用,4-5人的射击组只能发挥2-3人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许鸣找到了原因,中国当时的士兵和基层的班长和副班长,和德国人相比,素质和程度相对低下,尤其缺乏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过大的编制无法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他用演习做了考证,一次进攻,8-9人能完成的突击任务,4-5人一般也能完成;同样,4-5人的射击组,用2-3人也能基本完成任务。

许鸣的应对措施是在班以下设立“伍”,伍长由上等兵担任,辖士兵2名,这样一个班下面将会有3-5个“伍”,能充分发挥最小战斗单位的效力,这种编制调整在当时的中国是一大创举。

许鸣要求这些问题和编制调整必须在6月中旬整改完毕,下面纷纷感到为难,张少舫在会上皱着眉头道,“师座,一个半个月时间太短了,军委会给了我们半年时间修整,不如以半年为限,分成3期整改。”

参谋长的观点得到一致认同,许鸣一看,几乎没有人反对,他一时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6个月的时间都很紧凑了,有的属于技能问题,比如步兵的拼刺刀,普遍技术不行,心态过急,从缴获的日军卫勤部门资料的统计显示,双方拼刺刀交换率是1:7,这哪是几个月时间就能改得了的,1年时间也未必够呀。

许鸣见正常的理由已经说服不了别人,干脆抛出不负责任的判断,“军委会一贯说的好听,给我们半年时间,要是前线告急,什么部队都填上去了,我个人的判断,6月中旬前可能我们就要参战,我们必须在这之前做好战前准备。”

这个说法也不是一点根据没有,军委会当初是要把107师调出5战区,到衡阳休整,但李品仙强行留下,李品仙的本来打算是将其作为战略预备队使用,免得关键时候要不到如此强的部队,但这给107师众将校的感觉,就是他们确实有可能在近期参战。

众人不言语了,许鸣对时局的预测一贯让他们信服,真要在6月中旬就作战,问题没解决,会大大影响到作战,三个团长也站起来一一表示坚决完成任务。

部队随后开始紧张的训练和整改,每周还进行一次演习,藤幕华(原来的日军少佐藤泽光之介)还以日军的背*景组织对抗,让演习的实战性大大提高。

一个小土坡上,在烟雾*弹的掩护下,一群士兵分成各个小组相互掩护地向山头冲锋,步兵后面,是协同的工兵。

进攻的部队几乎是踩着弹着点向前突破,残存的火力点被迫击炮和工兵的爆破组接连消灭,眼看阵地就要得手,正准备向纵深发展。突然,自己的后方一发炮弹打来,正落在尾追对手的部队身边,一个排长一愣,才想到自己现在应该是“阵亡”,以炮弹为中心,15米半径内的士兵只好无奈地躺下,表示“牺牲”。

“妈的,又是最后环节出了问题!”许鸣怒冲冲地把望远镜往卫兵手上一塞,快步走回指挥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