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1 / 2)
不会说话的主人
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财主。他从不思考自己所说的话,为此得罪了不少人。
有一天,这个财主设宴请客。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客人来了不少,可能是他希望来的几位客人还没有到,于是他非常失望,就不加思索,自言自语道:“该来的怎么还不来呢?”
客人们一听,心里凉了一大截:“什么叫该来的没来,难道我们是不该来的吗?”。一半的客人坐不住了,于是他们连饭都没有吃就走了。财主一看,这么多人不辞而别心里十分着急,又随口说道:“哎呀,不该走的倒走了!”剩下的人听了,心里十分生气“‘不该走的走了’。这么说来,我们这些该走的反而赖在这儿了?”于是,又有2/3的客人不辞而别。
这下可没剩下几个客人了,财主一看更着急了:“这!这!我说的不是他们啊!”
最后的3个客人听到主人这么说还能坐得住吗?“‘不是说他们’,那当然是说我们了!”他们也气冲冲地打道回府了。
结果,宾客全都走光了,只剩下财主一人站在那儿干着急。财主无意间气走了所有的客人。真是不会说话惹的祸呀!
妙对羞官僚
明朝的大学士解缙,少时家贫,由于苦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后来终于当了大学士。他年轻的时候,尽管很有学问,一些官僚仍然看不起他,甚至奚落他。一次,
有个大官蓄意拿他取乐。当着很多人的面,那大官冲着解缙说:“我听说你会对对子,我出一句给你对对吧。”随后,他大声念道:“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也敢对锯(句)。”显然,这是讽刺解缙不会对句了。而且,他的“出句”很刁:上句叙事,下句议论,结尾用“锯”来谐“句”,用的是谐音双关。大官念完,得意地笑着,说:“解缙,你对呀!”解缙性情刚直,才思敏捷。他略加思索,张口念道:“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满座的人哈哈大笑,只羞得那老官僚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解缙对得工整极了。从字数说,是十五个字,上句七个,下句八个。从词性来看
“二”对“一”,数词对数词;“马”对“猿”,名词对名词;“陷”对“断”,动词对动词;“足”对“木”,又是名词
对名词;“污泥内”对“深山中”,都是方位结构;“老”对“小”,形容词对形容词。从句子的结构说,两人的句子都是主——谓[1]——>宾——补。从结尾看,老官僚用“锯”谐音“句”,解缙用“蹄”谐音“题”,都是双关,可见对仗十分工整。解缙真不愧为机敏的大学士。老官僚的出句通过猿猴锯木头讥讽解缙不会对偶,解缙的对句通过一马陷污泥,反击老官僚不配出题目,内容相同,所以是正对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田登的人当了州官,他官气十足,架子很大。百姓和下属见了他的面只许称他“大人”、“老爷”,不许人直呼其名。谁若违反了这个规定,他就说人家对他不尊重,就要治人家的罪。因为田登的“登”与“灯”同音,全州的人就把“灯”叫做“火”。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灯节。这天要放花灯,让大家热闹热闹。田登的手下人要通知百姓放灯,但又不敢说出“灯”字来,于是就在告示上写道:“本州官依照历年规矩允许放火三天。
”老百姓看了告示后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话流传开来,后来就成了成语,意思是比喻反动统治者可以任意做坏事,而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从修辞手法来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个对偶句。同解缙的那个对偶句不同的是:出句和对句的意义恰恰相反。这种对偶就是反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