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波澜初起(3)(2 / 2)
这样级别的干部,做事上进的心和冲动以及不是那么强烈了,或者说已经深悟做官的奥秘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功夫在诗外的道理,以及了然于胸,时间已经消磨了他们的棱角,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成了日常行为的准则。守成和喜怒不形于色,成为惯常的表现。
可也有例外的时候,那就是与他人意见相左,或者看法不一的时候,情绪和阵营就会成为关键的标准,尤其是在事关大局的问题上,一旦形成了对峙,想要改变就很难了,都是有身份和脸面的人,轻易改变立场,招致的就不仅仅的轻视,还可能就是轻蔑了。
齐天翔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局面,这样会带很被动,因此尽管心里暗暗着急,可还是平静地引导着会议的方向。
原本按照周通的想法,办公会不涉及机构改革的问题,而是另外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机构精简的事情,齐天翔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放在一起说。理由很简单,各位副省长带着自己分管部门的问题上会,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问题的解决上,而对于其他不属于自己分管的事情,往往会采取宽容的态度,要想自己所提问题顺利过会,就要尽可能保持平和的态度,作为交换,也会给自己带来便利,而通过的议题越多,成功的概率也会更大。
尽管周通对齐天翔的想法感到不可思议,可作为秘书长,他也只能按照齐天翔的要求安排会议和议题,并提前通知到每个与会人员,而且根据齐天翔的意图,刻意将农业放在了第一个论处的问题提出。
这倒不是真如齐天翔戏谑的“农业为大”,而是充分考虑了上会问题的难易程度,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徐方没有过深的根基,不会过多地参与到争论的阵营之中。
这从徐方近一个时期的行踪就可以看的出来,夏收之后徐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基层调研,很少呆在省府的办公室中,即使短暂地回来几天,也是召集协调会研究解决问题,与其他部门和领导很少接触,更没有过多的交集,连齐天翔也是很少能够见到他。
都能看出来,徐方是憋了一口气,这除了对自己现在的际遇不满意,还是想尽快适应和熟悉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一些什么。
齐天翔默默地关注着徐方的行为,对于他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不以为然,可还是尽力呵护着这份难能可贵的纯真,始于知识分子本质上的担当和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感召,使他们身上承接着太多的负累和沉重,自觉不自觉地将这种沉重背负在身上,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和牺牲换取心灵的净化。可这样的想法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官场,却像是与风车厮杀的唐吉坷德一样,显得天真和可笑,甚至成为他们永远也消除不掉的尾巴。
齐天翔完全理解这种付出的缘由和精神寄托,很久以前的自己,也有着这样的想法和行为,总想着利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社会,改变世界,很长一个时期甚至与崇高联系在了一起。可随着从学院步入官场,特别是来的河海走上领导岗位之后,这样的想法才逐渐在慢慢地钝化,变成了一种意识的自觉和行为的提示,自己能做的事情与职责的要求渐渐在寻求统一,个人英雄主义神圣感在消退,演变为使命和信仰的一致,职责和奉献的统一。
即使有这样的变化,齐天翔对于官场中的庸俗和权术,以及为权利而权力的倾轧,还是感到难以容忍,却也只能是无奈,因此对于徐方这位仍然执着与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人,除了暗暗地担心,就只有一种钦佩发挥着作用,而且也希望尽自己的所能,给予他必要的支撑和支持,即使做不到很多,可最起码的还是能使他少一些伤害。
夏收之前与徐方一同进行农村工作调研,就是齐天翔对他实实在在的帮助,巧妙应用手段解决夏收资金问题,更是表明自己的明确态度,即使这个社会发生再大的变化,奉献和执着,以及基于信念的坚持,都是值得尊重的,也是需要有人坚守的。
齐天翔欣赏徐方的认真和求索精神,也关注着他的动向,这些通过向有志和刘鹏,就可以很容易得到,也尽可能给予他更多的支持,这一个时期实在的太忙的,否则齐天翔还真想实际参与徐方的调研,毕竟农业和农村问题,需要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局面,更需要有一个负责任的人来管理,徐方应该算是一个不错的领导人。
把徐方的问题放到前面研究,不仅仅是因为徐方属于孤立的少数,还有着农业稳定的考虑,多给他一些支持和时间,相信徐方不会让大家失望,对此齐天翔充满信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