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七章 安排私谈(1 / 2)
一席话让曹智了解到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大家要皇命,要圣旨只是为了取得一种名义上的正统,取道幌子在手就可以。其实真正的皇命、君授早已淡薄的不能淡薄了,献帝也不是什么人人争着要的香饽饽,相反生死都不太有人愿意理会。
这时的人们早已认识到人没有万岁的,特别是像袁绍这样见识广博的高层人物。他们很清楚皇帝也是人,迟早会死吗!死了一个汉献帝刘协,正统刘家的人反正也死不光,大不了在搬一个老刘家的正统子孙出来,继续捧他做皇帝就行了。甚至有好些人巴不得献帝马上嘎嘣,刘家的正统皇帝一死,这天下不就不叫汉家了吗?到时姓什么,就凭本事了。其实正统不正统都是靠实力说话的,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不就是喝醉了酒后的一笔糊涂账,否则好端端的皇帝的儿子就去放了牛呢?后来人家这个号称刘家正宗的放牛娃不也是凭实力挤走了当时正统的刘玄吗?所以现在这皇帝谁都有希望了!
曹智听完夏侯渊的话,暗忖这大概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在当时的大汉天下里大概有好些个人都是这么想的。所以才会造就曹操在历史上有机会白捡刘协这么个大便宜,成为三国最大的一股势力。
夏侯渊作为武将中比较沉稳的代表,都这样认为,可想而知这种观点在当时,在高阶层文臣武将中是一种比较广泛的普遍认识。
曹智面对一致的反对,措手不及时,手下中只有一人隐射性的表示支持,那就是李儒。
李儒读书人出身,但非正规仕途出身,一些意见颇有点背经判道,惊世骇俗的意味。这其实很对曹智胃口,但曹智认为李儒他还不够惊世骇俗,有些正确可行的主意,他要求李儒大胆提。
李儒在江湖上混过,所以处事特别圆滑,他首先问曹智:“主公难道只想过迎帝来侍奉吗?”
曹智被他问得一愣,暗忖:“你个李儒什么意思?不迎汉献帝,难道自立为王啊?那用不了三天就能被当时的天下群雄用口水淹死!”
李儒没解释为什么这样问,曹智更没要李儒解释。没意思的话是不需要深究的,于是李儒告诉曹智不是不支持曹智的迎奉主张,他也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但这是件绝对的大事。把国家的中心移到自己的眼皮底下,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却要取得目前兖州、丹阳上下官员的一致支持方可实施,否则献帝来了,也呆不长,保不住。
曹智哪能不明白迎奉皇帝,就等于迁都,这是何等大事。但没想到会这么困难,曹智初期以为在自己的团队内一说,全体肯定会举双手同意,谁曾想差不多是全体反对。
夏侯渊、许褚等人反对归反对,曹智行动照常进行。他要求李儒立即书信已经打到徐州彭城的曹操,把献帝离开长安和曹智主张迎奉的事,告诉曹操。
曹智的意思这事根本不用在信上用征询的语气问曹操的意见,直接问他什么时候,准备用什么方式去迎奉汉献帝。因为曹智很清楚历史上曹操迎帝入许留是铁定的事,那还用问来问去。曹智认为有这样的机会,一定要快,他带着人马正好在幽州,出入冀州也还算顺畅之际,如果曹操同意,他就直接帮曹操先把人给他接回去。
但李儒反对曹智这么写,曹智的激进被李儒劝阻,李儒告诉曹智:“主公,现在身边只有这么几个属下,还大都反对你的迎帝计划,大主公身边有更多官员,你想想看,他真要实施这一计划的困难程度。”
李儒预计曹操那边也会有很多反对声,让曹智只能放下浮躁之气,开始思量要如何摆脱袁绍,赶紧回一趟兖州或是丹阳,亲身跟大哥曹操谈一谈,争取早日促成这一行动。
李儒还是坚持用征询、委婉的口气给曹操去了书信,李儒可没曹智那份铁定的自信,他更不可能像曹智一样已预知历史。
在写完发往徐州的信函后,曹智要求李儒向自己治下的丹阳官员广发信函,开始动员、吹风迎帝一事,不管反对、支持与否,曹智要求让他治下的所有文武官员都要先有这个意识,曹智要先给他们灌输进这个概念,这是曹智在现代,警局内党政领导的标准行事做法,曹智在这三国拿来实践一下,现在的好方法在古代可能也有效果。
曹智还给远在易县的乐进去了急令,要他立即派人往黄河以南查访献帝现在的下落,还要注意以洛阳为中心的周边各郡州的动向,一有任何一郡一州大规模调动兵马,立即向他禀报。曹智自己这里虽说还有些不顺,但也不能让别人捷足先登了。
做完这些事,曹智一看时间才发现赴宴晚了,于是急急赶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