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96章 人心问题(1 / 2)

加入书签

对军事项目来说,“有”是第一目标,当然也要考虑成本和产品后续升级迭代问题,但这些问题在当年研制原子弹中基本可忽略,把它造出来就算成功,能比肩最优产品更好,略次一点也不要紧。

说道这里,赵卫东是严重反对这个观点的。

军事项目所采用的都是最新技术,最高精尖的技术。

因为军事装备的好与坏,有时就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

而有时一场战争的胜败,有时就能决定国家的命运。

所以任何的国家对武器的研究,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投入巨额的财力,希望自己的武器装备是最先进的。

而且民用科技的先进技术,只要是与军事有关的。

就立即被使用在军事装备上。

就连在企业中非常著名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都是起源于军工企业,因为武器装备对质量的要求是最高的。

什么“略次一点不要紧”,简直胡说八道。

火箭发射,稍微有有点问题就是发射失败,后果严重,那里容得下一点的问题。

什么:对军事项目来说,“有”是第一目标。

难道说原子弹就那么简单,就那么容易“有”,那么世界上应该有更多的国家“有”才对。

什么遵循摩尔定律的芯片产品,成功的标准极为苛刻。

芯片不仅要做出来,而且要以比对手更快的速度做出来,不仅要做出来而且要低成本(高良品率)量产。

难道“两弹一星”的研究就可以慢慢吞吞的来研究。

那我们国家那么早研究干嘛,干脆迟二三十年再研究,就连裤腰带勒都不需要了,多好呀,可是能行吗?绝对不行!

再说芯片要“高良品率”,难道制造核武器就允许“低良品率”,这都是什么狗屁的逻辑。

产品出来慢了,竞争对手的更高阶产品面世。

自己产品要么失去市场,要么价格大幅下降,出现亏损。

产品及时研制出来了,不能量产或良品率过低,导致成本过高,同样会亏损。

第一名获取丰厚利润,第二名则连生存都很难,芯片行业非常残酷。

有人说,搞“两弹一星”那样动用国家资源,不怕亏损,放眼长远持续不断投入,总有一天会成功。

“两弹一星”早半年晚半年无关紧要。

只要研制出来了就算成功了,投入的资源也是一次性的。

芯片投入动辄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实验室成功、量产、时间这三个条件只要有一个不满足就无法产生利润,就意味着失败。

更残酷的是,在摩尔定律驱使下,失败者接下来还要站在一次比一次高的平台上与优胜者竞争。

如果不能自我造血,每一轮竞赛都依赖外部投入的话,财政也好资本市场也好,都将面临一个无底洞,这与“两弹一星”那种一次性资源消耗是完全不同的。

长期片面的宣传夸大了“两弹一星”成功中的主观因素,忽略了其客观原因。

“两弹一星”成功当然离不开举国支持,更离不开奉献精神,但它没有变成大炼钢铁那样的悲剧、闹剧,是因为它具有了成功的客观条件。

“两弹一星”是奇迹,但同样符合常理。

它的成功的客观因素有:

一是前期苏联的支持,二是不断吸取当时的外部成果,不是封闭的产物,三是参与者的素质非常高,受表彰的23位功勋科学家中21位有海外留学经历,其中16人拥有博士学位。

科学有基本规律,上述三个客观因素少了任何一个,特别是少了优质人才,不论主观多努力,裤腰带勒得多么紧,多么拼命奉献,也不可能成功。

中国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时间与外界预测基本一致,说明它与科学常识是一致的,并不是单靠投入和拼命成功的。

难道真的是如此吗?赵卫东觉得并不是如此。

对于原子弹,研究我们暂且不论。

就论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成功,美国用了七年零五个月,前苏联用时四年,英国是五年零六个月,法国则用了八年零六个月,而中国只用了短短的两年零八个月。

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要研究氢弹。

很明显,这个时候所有的国家起点都一样高,但我们国家的劣势是很明显的。

中国当时的财力跟美国苏联相比,绝对是弱小的。

我们国家的GDP仅是美国GDP的十分之一都不到,难道说我们勒紧裤腰带,就能超越美国的投入,我们有优秀人才,难道美国就没有优秀人才,很明显这是胡说八道。

可以说,美国的优秀的人才绝对比我们国家多十倍百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