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不速之客(1 / 2)

加入书签

“妹妹你有办法?”

三娘想了想,点了点头。

“哥哥你附耳过来。”三娘朝着王璟招了招手,王璟隔着茶几探身过来,三娘在他耳边如此这般说了一通。

王璟听着时而点头,时而皱眉。

等三娘说完了,王璟疑惑道:“妹妹,这个办法管用么?”

三娘眨了眨眼:“哥哥信不过我?”

“当然不是。”王璟忙道。

在他眼里妹妹是最聪明的。小时候他这么认为可能是因为护短,可是这么几年兄妹两人相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妹妹总能想出法子解决。他这个当哥哥的心里不是不骄傲的。

王璟也正是因为发觉自己的妹妹聪慧能干,这才努力让自己也变得不是那么没用,努力学习怎么处理外面的事物。虽然他现在远远称不上练达通透,但是与几年前相比进步还是很大的。

“我只是想,二哥哥要怎么样才能找到你说的那种……呃……来帮他?”王璟解释道。

“哥哥你尽管去将我刚刚说的话告诉二哥哥,他自然是会有办法的。”三娘笑道。

王璟见三娘说得如此肯定,便点了点头,应了。

等王璟走了,三娘又交代了白英几句,让她跑了一趟孙氏的松龄院。

这一晚,王璟回到外院之后自然是与王璋有了一番交谈,具体情景如何,暂不累述。

王家的人经过商议之后,决定王柏带着王栋,王玬。三娘他们进京。

这个时候出行,都是走的驿道,而水路也是驿道的一种。因王柏能借到官船,所以决定带着人先乘坐马车走陆路经济南府历城到德州,在德州登船到通州。只是由于通州到京城的那一段水路由于河道水量小。淤塞严重,已经多年不通了。因此到了通州之后还得走一段陆路才能到达京城。

出行之日,在查过黄历之后定在了七日之后的八月初十。

这几日。秋衡院与荷风院都很忙,忙着收拾行礼。因这一次去京城是常住,与上次去兖州府不同。要准备的东西就多了。

不说别人,就三娘看着院子里的那一箱箱打包起来的行礼就头疼。这才八月初五,就整出来了十几个箱笼,三娘已经预料到等到出行的那一日肯定还有十几个被赵嬷嬷整理出来。

“嬷嬷,不常用的东西就锁在库房里吧,不用全部带上了。”三娘无奈地对赵嬷嬷道。

赵嬷嬷闻言一副不敢苟同的样子:“小姐诶,这些都是你用的着的。你瞧瞧,有三箱是各季的被褥蚊帐。五箱平日里常用的器皿,四箱玩器摆设。还有你的四季衣裳现在只整理出来了两箱冬天的大衣裳……”

三娘的头已经不是一般的疼了:“嬷嬷,那些器皿和玩器还是留下来吧。还有被褥各季节只带一套就可以了,京中那边必定是已经备好了的。”

“别人家的怎么能比得上自己的东西用着舒服。再说那些瓷器,玉器都是夫人留下来给您的,你走到哪里就要带到哪里。不然我们不在,不就被有些人东借一次,西借一回借没了?”

赵氏当年的嫁妆丰厚,好运出去的值钱小物件被买了大部分,但是大而笨重的一些还是留了下来。以前金氏总是以各种借口来借过几次,每次都故意忘记还回来。但是赵嬷嬷对赵氏留下来的东西都非常看重,每次金氏用过了之后“忘记”还了,赵嬷嬷就会亲自带着人去秋衡院找金氏要。

金氏若是装傻,赵嬷嬷就会嚷嚷得全府都知道,大夫人贪图已经过世了的弟媳的嫁妆。孙氏看不上这些东西,又一直看不惯金氏的小家子气,怕这事情嚷嚷了出去被人知道了不像话便将金氏叫去敲打了两次,后来有一次还被大老爷王柏知道了,王柏气得当众说要休妻。

那是王柏第一次发这么大的脾气,金氏被吓到了,便老老实实将东西还了回来。可是王柏还是气得在外头的青楼楚馆住了十天半个月,差点就抬了一个清倌回来。金氏只得低声下气派人去请了好几次。

最后王柏勉为其难地回来了,却是当众让人自己屋子里的几个前朝的古物当作赔礼送到了荷风院。三娘和王璟自然是不会收的,便送了回去,说是误会。金氏原本心疼地要死,见宝贝被还了回来立即喜形于色。

王柏二话不说就将那几个古物当着金氏的面砸在了她的脚边,说他王柏送出去的东西出了他的院门就不是他的了,还说以后金氏再敢胡来他就照着两倍的价钱赔。

只这么一次,金氏就被吓怕了,再也不敢打赵氏嫁妆的主意。

赵嬷嬷这么说就是记恨当初赵氏尸骨还未寒的时候,金氏就来骗赵氏的嫁妆的事情。

三娘有些哭笑不得,只能道:“嬷嬷。我听说京城那边只有一个三进的院子。我们这次要去这么多人,住的地方都嫌挤,这些器物要放在哪里?”

赵嬷嬷也愣住了:“三进的院子?”

三娘点了点头,赵嬷嬷一脸苦瓜相。她只想着不能让夫人留下来的东西被人贪了去,却是忘了考虑东西带去要放到哪里。

三娘见赵嬷嬷垂头丧气,便提议道:“嬷嬷你将东西都收在箱子里锁到库房去,然后再留下两个信得过的婆子丫鬟照看。若是还不放心就将钥匙交给祖母身边的常嬷嬷看管。”

在外人眼里,将钥匙交给常嬷嬷就等于是将东西交给了孙氏,这样孙氏面子上有光,别人也不敢打注意。而依着孙氏的性子,她是瞧不上荷风院这点东西的。

赵嬷嬷闻言眼前一亮,当即拍腿道:“这个主意好,还是小姐你聪明。对了,那少爷那边的东西我也叫人一起锁起来。就不带着去了。”

说着赵嬷嬷就风风火火地走了。

几个院子里忙得热火朝天,老夫人孙氏的院子里在这天下午却迎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侄儿给十二婶请安。”一个穿着深蓝色儒生袍的四十岁左右的男子给孙氏请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