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节:遥指长安城(1 / 2)
杜伏威道:“这位便是当今母仪天下的萧皇后,在下与萧后相处这些日子,听其言、观其行、辨其情,觉得它实在不是寻常妇人,引见给大将军,请您三思。”
“那你都了解到什么?才有这样的决定?”李栋虽然知道萧皇后的所作所为,她确实有圈可点之处,还是想听一听杜伏威的意见。这也考量得出,杜伏威的精神境界高低深浅。一个凡夫俗子肯定识不出神仙驾临,一个不具备政治家眼光的武将,充其量也只是一名武将。
从章丘一别之后,杜伏威的年龄也见长,满面胡须如鞭,管理江淮义军这么多年,他的精神境界提高到何种程度,一直有心探测探测,忙于其他事情,来不及与他细谈。现在终于有了时间,借此机会不防了解一下。
经杜伏威介绍,李栋了解到,萧皇后的父亲是梁孝明帝,她出生在二月,在江南的风俗中,二月出生的人被视为不吉利,便给梁孝明帝的弟弟收养。可惜天不假年,没过多久,萧后的叔父及其妻子双双亡故。萧后便由其舅父收养。她的舅父家族贫苦,萧后自幼便自己动手做家务等苦活粗活,与舅父一家人共同劳作,目睹了许多民间的疾苦悲凉之事,深刻懂得下层人民真正需要什么,讨厌什么。
开皇二年,隋文帝杨坚给杨广选妃子,选了许多家都都不满意,后来听说金陵萧氏非常贤慧。一见之下,果然非常满意,便迎到宫中使他们成亲。隋统一全国以后。把原来梁朝的官员全部罢免,从洛阳长安派大批官员,到梁朝境办管理所有事物。
北方的官员不懂南方的民风民情,又没有南方官员帮助参考出主意,他们便把管理北方的一套全盘照抄,去管理南方的一切事物。比如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北方的官员便要求南方人民不许种稻谷都改种小麦,南方人善于经商以补贴家用,北方官员规定所有人不允许离开所统辖的州和郡署。
这惹起了南方人民普遍和强烈的不满。南方于是遍地起义,造大隋的反。隋文帝便派左仆射杨素带大军平定南方。双方的战争持续了近一年时间,能征善战的杨素也没能平定南方。
这时萧后便让杨广向隋文帝请谏,主动到南方去平乱。杨广当时十分信任萧后。果然请来军令。带大军开到原梁朝的境内。没过多久,天下便大定,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乱。
隋文帝大喜,觉得杨广非常有能耐,在满朝文武大臣面前十分有面子,大长皇家威风!连杨素搞不定的事情,他也能搞定。便要杨广说一说,他用什么办法解决了这个难啃的骨头。
杨广便把原因讲了一遍。说南方人种稻谷经商的风俗,而北方去的官员不问青红皂白搞一刀切。损伤了江南人民的感情和风俗。农民起义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稳定性。杨素带大军赶到时,农民脱下戎装扛起锄头继续当农民。大军一走,放下锄头穿上盔甲又是士兵。
不管走到哪里,都是这种情况。看似平定了一方,其实民怨仍然存在,并没有从根上解决问题,属于治标不治本。而杨广的方法就是尊重南方人们的风俗和民情,他们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勤肯劳作,凭自己的真本事给国家交纳税赋便行。
这个时候,杨坚便觉得杨勇比不上杨广的才华,私下里甚至和一些大臣议论过废杨勇的太子,立二儿子杨广为太子。其实皇帝杨坚根本不知道,杨广采用的一套全是萧妃帮他出的主意。
因为萧妃自幼在民间长大,太了解农民需要什么,讨厌什么,官家怎样做才能收拢他们造反的心。杨广自此以后,便引萧后为知己!
在杨广和杨勇争夺帝位的时候,萧后也出了许多主意帮了很大的忙。可当登基以后,做出了许多对不起天下的事情。萧皇后便坐不安稳了,屡次委婉进谏,可是不见效果。
在杨广最后的日子里,那些宫女和骁果知道萧后贤慧,屡次向她透风,自从那两个骁果和宫女被杨广交给宇文化及和虞世南处理之后,萧后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再有人向她进谏,她主动劝那些人放弃:“天下大势已去,就不要再给圣上增添烦恼了,让他清静清静吧。”
这又是一个境界和档次。明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便不再去挽回,顺其自然,这等于是一栋房屋,明明知道它的顶梁柱已经断折,不再做无所谓的修修补补,任其自然倒塌。然后在原来的宅基地上,重新建立一个新房屋。
因为萧皇后知道,越是挽回,越要发生战争,而最终深受其害的一定是天下劳苦百姓。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非常的困难。毕竟大隋是杨家的天下,是萧后的丈夫的天下。而重新建立的天下,一定不再属于杨家。
为了老百姓不再受苦,把江山拱手让给别人,谁有这等宽广的胸怀?杨广没有,萧后有。因此上说,萧后是一个比杨广还要聪颖的政治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