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助残志愿服务,促进智障人士社会融合——以(1 / 2)

加入书签

专业助残志愿服务,促进智障人士社会融合——以华东师范大学“曙光”志愿者服务队为例

2018-04-15 作者: 上海市残联;华师大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

专业助残志愿服务,促进智障人士社会融合——以华东师范大学“曙光”志愿者服务队为例

【摘要】

在推进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进程中,志愿者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具有先进助残理念和专业助残技能的志愿者更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Www.Pinwenba.Com 吧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曙光”志愿者服务队为例,运用个案分析的方法介绍了这支专业助残志愿者队伍在参与上海市“智障人士阳光行动”及特奥志愿服务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引言

“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这句曾经感召过许许多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生的话语,在当今竞争激烈,以实现个人价值为主流的社会中,听来似乎有些乏力和空洞。但是这些话确确实实地在一个团体中广为流传,并被许多年轻人化为实际行动,演绎成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这不仅展现了他们个人的高尚品格,更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深入实践、服务社会,努力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的青春风采。正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带着青年人的朝气与热情投身于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志愿活动中,他们是志愿者队伍中最活跃的部分。在这一群体中有这样一支队伍:她的成员大都来自特殊教育专业,她的服务对象都是残疾人,她的名字叫“曙光”。“曙光”,取其“一个人的力量如同一缕曙光,当缕缕曙光汇聚在一起,便会带来一片光明”之意。“曙光”队员们将服务社会的赤诚之心与专业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残疾人提供了较高质量的志愿服务。

一、 “曙光”志愿者服务队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曙光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2003年11月,前身是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志愿者服务队。这是一个以“友爱—分享”为指导思想,将“学习、服务、奉献、沟通”作为自身定位的青年志愿者组织,是一支专业的助残志愿者服务队,直属于上海市志愿者协会。

“曙光”成立的初衷是为了给学生创造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实践机会。资料显示:我国有先天残疾儿童80至120万,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到6%。这个数字意味着社会需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正如一名志愿者在日记中所写的:在辅读学校的时候,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老师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让我刻骨铭心的话:“当你看到一个特殊儿童时,你会觉得这是一个悲剧;当你看到一群特殊儿童时,你会觉得这是一项事业。”曙光正是将助残作为一项事业来做的。

在学校和学院党委、团委的关心和帮助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一批又一批“曙光”人的不懈努力下,“曙光”这支年轻的队伍经由三年多的发展,已成为一支拥有300余名注册队员、10多名指导教师的专业助残服务队。队员以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主体,其中研究生志愿者的比例近20%,学生党员近40%。

“曙光”下设四个部门:培训处、实践处、档案处和宣传处。培训处负责队员的定期培训及对外助残技能培训,目前正积极开拓社区助残康复培训项目;实践处负责组织队员参与各项助残志愿服务,不仅先后设立了八个长期服务的基地,还能快速地为各级各类残疾人活动提供专业的志愿者服务;档案秘书处负责队员信息的登记及常规队务的处理;宣传处负责“曙光”各项活动的对内、对外宣传,还创办了“曙光”队刊与“曙光”博客。在四个部门的协调运作下,“曙光”助残志愿服务有声有色,成绩突出。三年多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闻晨报》等多家报纸和电台电视台都对“曙光”的相关活动进行过报道。曙光志愿服务作为专业助残的一个品牌在社会上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二、 专业助残志愿活动的开展

“曙光”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以来,已为40多个大型助残活动提供了3000多人次的志愿服务,包括全国第二届残疾人技能大赛、上海国际口足画展、中国国际残疾人和老年人康复护理保健用品用具展览会等重要活动;“曙光”还在全市范围内设立了8个长期服务的基地,并正积极开拓社区助残康复培训。对于这8个助残服务基地,“曙光”队员们定期提供上门志愿服务,服务总人次达1600人次,服务总时数超过6000小时。在这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提供服务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是上海市“智障人士阳光行动”以及

特奥运动的志愿服务。

(一) 参与“智障人士阳光行动”

“智障人士阳光行动”是2005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从2005年初开始,“曙光”队员就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积极参与“阳光行动”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活动。他们深入部分区县的“阳光之家”,运用专业所学帮助“阳光之家”工作人员了解智障人士的身心特点,协助工作人员开展“阳光之家”学员的评估与建档,指导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并参与“阳光之家”的部分教学与管理辅助工作。为这些

“阳光之家”的顺利起步与规范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首先,“曙光”队员根据志愿服务的特点,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对部分“阳光之家”的工作人员、智障人士及其家长进行半结构化个别访谈,通过访谈,了解智障者的身心发展状况、潜力或特质、家庭情况以及实际需求等。在与“阳光之家”工作人员的访谈中,“曙光”队员不仅了解了“阳光之家”工作人员在基层实施助残活动的真切体会,也对他们在助残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有所认识。其次,“曙光”队员们根据“阳光行动”实施要求,对部分“阳光之家”的智障人士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生态评估。通过观察、访谈等多种方式,对智障人士的运动、感觉、认知、语言、沟通、情感意志、生活自理、职业技能和理财等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在评估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并为其设计个别化训练方案。另外“曙光”队员还根据评估结果,按能力将学员分组,并对每一组的教学提出建议,同时设计了部分针对性的活动供工作人员参考。

在对智障人士进行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时,“曙光”队员注意控制课程内容对智障人士实际生活的指导性作用。

期间,队员与“阳光之家”的工作人员共同探讨,设计了一系列有趣且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内容,包括自我介绍、主动交谈、生活礼仪及保健知识等,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一系列的志愿服务,不仅给智障人士带来欢乐,也为“阳光之家”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支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