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2 / 2)
索性出版一本书,近六百页,书名就叫做《教师成勇为研者》。
“教书匠”是社会对教师嘲讽的一个称谓,也是教师经常自嘲的一个称谓,“教书匠”所反映的 正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缺失的问题。信息时代的到来、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克服“教书匠”所存在的问题,成为一个不断研、勇创的研教 。
正如钱伟长先生所说:“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
因而,教师角色也必然要从传统意义的“教书匠”
向具有科研意识的“研究者”转变。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以研究者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教育、教学活动的新动向、新问题,自觉地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认真钻研所教学科课程结构,教学问题的来龙去脉、发生发展以及曾有过的争论和解决方案,还有哪些不同观点等。认真研究学生成长的规律和个性特征。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教师应积极从事学生的个案研究或班级研究,开展教师教法、学生学法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 等方面的教改实验,不断地探索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方案,并且不断地总结提高,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法乃至教学风格,成为教师与学者兼而有之的教育实践家。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观察、 内省、反思与探究来完成的,是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研究。因此,反思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起点,问题的求证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途径。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把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当教师以“思 考”的眼光审视教学,以“探究”的姿态从事教育,以“反思”的襟怀走进课堂时,教师无疑就具有了“研究者”的特质。反思与问题同在,反思是否有意义、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对问题的求证。在求证中,教师不仅需要经常地进行理论学习,还要加强同事间或与专家的合作交流。
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走上全面发展的健康之路;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助于学校的发展与改进,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更 主要的是,教师成为研究者,还有助于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使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幸福之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 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教师只要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对教育进行研究,他就不会是一支燃烧之后便什么也没有的蜡烛,而会成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闪光的一颗恒星。
我们研究发现名师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学者化,即不凡的学术勇气、强烈的课题意识、执着的探究精神、全面的信息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丰硕的研究成果。
今读吕国裕老师《高中生物教学反思实例》,我忽然觉得吕国裕老师的成长过程,就是学者化的过程。本书详细记录了一位优秀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 践行“成为被学生记住一辈子的教师”的教育理念,感悟新课程理念的点滴变化,总结教学过程的“喜怒哀乐”,反思教育教学得失,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反思、案例研究"
愿更多的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向学者化、走向名师、走向大师。
2011年3月8日
附:任勇,数学特级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任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