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打援一(1 / 2)

加入书签

第203章 打援一

2016-04-29 作者: 叶知秋

第203章 打援一

自120师部队攻克康家会之后,358旅一部也同时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对同浦线北段展开了破袭战。驻崞县的正是日军的谷川旅团,可是驻崞县的只有旅团的一些直属部队,为了向铁路沿线增派兵力,谷川命令驻忻县的三村联队立即抽调一个大队北上。

正好从太原增调的两个中队刚刚抵达,因此接到命令后,三村俊雄立即派西原直的大队立即北上,以加强同浦沿线的兵力。从忻县至崞县必须经过三家村,这个三家村位于忻口以北。南北都是晋中盆地,地势平缓。但在这里却有一条由东北向西南的小山脉形成的丘陵地带的浅山谷,通往崞县的公路便从这条山谷中间穿过。

山谷两侧的山并不算高,平均相对高度也就两百多米。在山谷南端的两侧山岗上,几名端着枪的战士正在向南观察了望着。而在这山下的公路上,正有许多人在埋着地雷。这些人穿的五花八门的,有的穿的八路军军服,有的穿的普通百姓服装但却头上戴着八路军的军帽,还有的则完全是一身百姓服装。

这正是五台县大队的民兵们在公路上埋设地雷,其中一位女战士喊道:“同志们,加把劲哟!鬼子就快来了。”正说着,从东面的山坡上下来十几个人,走在最前边的正是秋生。他现在已是县大队直属支队的队长了,而这个支队的班排长大都是他当初从独立团的警卫连中带来的老战士,因此这个支队也成了县大队中作战能力最强的一支部队。

秋生一边小跑着一边喊道:“英子姐,任团长来了!”朱英抬头一看,跟在秋生后边的正是十一团的团长任新华和政委高群浦。她忙放下手中的小铲迎了上去,相互握手后问道:“任团长你们可来的真快啊!”

任新华神色凝重的回答:“不快不行啊!我们刚刚收到的情报,这次日军的援军比我们预计的要多的多,这是一个整编大队,足有近千人啊!所以我就连忙带着一营和二营赶来了。只是三营还在进攻北兰台,破坏公路,一时也无法抽身……。”

正说着,队长李铁山也走了上来问道:“怎么,这鬼子有这么多啊!那咱们这里的部队加起来也比鬼子多不了多少啊!”

任新华也说道:“是啊,最初估计忻县的日军抽不出这么多人来。可没想到鬼子从太原向忻县加派了两个中队,于是这个三村便将他的主力都调出来北上了,不过我已同二团的杨团长联系上了,他们刚刚攻下了上庄据点,杨团长也正率一个营向这里赶来呢,另外黄政委知道情况后也马上让洪参谋长带着分区的直属部正往这里赶来。所以我们只要能坚持到这两支援军赶到,那就肯定没问题了。”

一旁的高政委也说道:“所以我们必须想法将日军的这个大队阻截在三家村以南,为北线的120师等兄弟部队争取时间。”

李铁山点点头说:“那样就好,我们这里的地雷阵很快就埋好了,怎样打怎么安排就请任团长发话吧!我们五台县大队决不含糊,一定全力配合主力部队完成这次的阻击任务。”

任新华点点头说:“好,这样吧!我已命令一营抢占西边高地构建阵地,二营在东边高地。你们将地雷埋好之后便派一部份人在前边公路的转弯处设置阵地,以防日军强行从公路突破,其余的部队就先做为预备队吧!”说完便去指挥部队构筑阵地去了。

李铁山和朱英一听也知道,这战斗一但打响,只要这两侧高地还在我们手中,日军是不太可能强行从中间的公路向前突的。所以日军的攻击重点必定是两侧的高地。朱英本想再说什么,李铁山一把将她拉住说:“好了英子,任团长既然这样安排我们就听他的吧,现在时间也不多了。这样,让三支队在公路正面设立阵地,你带直属支队和一支队在东边的高地后做预备队,我带二支队在西边一营后边做预备队。”

朱英也知道这西边的高地要低一些山势也更缓,很可能会是日军的攻击重点。便想说她去西边高地,可她还没开口李铁山便说:“好了,我知道你想什么,这战场指挥听我的,就这么定了。”说完一回身喊道:“二支队埋完地雷跟我去西边高地,三支队去前边弯道处……。”

朱英一见也没有办法,只得按他说的办。于是让大家动作快一点,抓坚时间将所有带来的地雷全都埋上,同时在两侧平缓的坡面上也埋上一些地雷。

任新华站在西边的高地上用望远镜观察着四周,这时的战士们正在挥汗如雨的抢修工事构筑阵地。忽然一旁的警卫员喊道:“团长,您看!”任新华顺着警卫员手指的方向看出,在南边山谷的最前方,担任警戒的战士在山头上使劲的向着这边挥动着手中的小红旗。任新华知道,这一定是鬼子来了。于是大喊道:“鬼子来了,立即进入阵地。”

而这时的阵地也只能是刚刚成形,不过已没时间加固了。战士们立即停下了手中活,进行着战斗准备。而这时山下的地雷也已埋设完毕。只有部民兵还在清理痕迹,听见鬼子来了,他们连忙在剩下的几处地雷上撒下尘土后,立即跑上山坡。

当部队刚埋伏下来没多久,便听见前边的山谷口传来一阵马达的声音。很快便看见前边两辆架着轻机枪的摩托车开道,后边是一辆装甲车。在装甲车的后边是一大队的日军排成三人的纵队正浩浩荡荡的向着山谷里前进。那装甲车摩托车及日军整齐的脚步声老远就能让人听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