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6章 渊源(2 / 2)

加入书签

“老衲都说了,那是以前嘛!”

“现在的老衲,自然是知道的!”

费大圣回答道。

“愿闻其详!”

玄鹫魔尊对这个问题确实很好奇,于是就问道。

“按经书上的说法,释迦牟尼出家之前是有头发的,出家时,跟现代僧人一样剃得精光。”

“在释迦牟尼之前,印度僧团并不剃发。据说剃发被世俗视为莫大耻辱,只有罪犯和奴隶才会光头。”

“释迦牟尼剃掉头发,一是坚定出家的信心——再不还俗;二是显示跟传统僧团有区别,不剃发的是外道,剃发的才是正道;三是为了修行方便,没有了头发,有助于克制修饰上的欲望;四是为了迎合传说,传说中过去诸佛都是剃发的。”

“但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光头上又长出了肉髻,也就是看起来像头发,实际上却是肌肉的东西,如你所知,这就是三十二相之一,叫做顶髻相。”

费大圣将这其中的缘由,向玄鹫魔尊娓娓道来。

“有意思啊!”

“看起来像头发,其实是肌肉?!”

“这种解释,挺有意思!”

玄鹫魔尊听了之后,不由得啧啧称奇道。

“不光释迦牟尼成佛后长出了肉髻,一切佛、一切菩萨,都长了肉髻。”

“这也是为什么北魏以来所有中土佛像都有头发的原因。严格讲,那不是头发,是肉,看起来像头发而已。”

“还有,释迦牟尼的肉髻有些自来卷,那其实也不是自来卷,而是一种螺旋纹。据说在古印度,长螺旋纹是很吉利的。”

“信徒们常说释迦牟尼成佛后有三十二相,也就是在相貌上出现了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一样的三十二种特征。光头上长出像头发的肌肉,只是其中的特征之一,还有一特征也很壮观,那就是小命根儿完全缩进体内,从外面再也看不到了。”

费大圣接着为玄鹫魔尊解释道。

“牛逼!”

“这个就厉害了!”

“不得不佩服啊!”

玄鹫魔尊竖起了大拇指,衷心称赞道。

“还有一种说法,据说在释迦摩尼的最后这一生中,当他在阿拏摩河边出家时,他切掉自己的头发,直到只剩下两个指宽的长度。”

“从那时候起,他的头发就一直保持两个指宽的长度,不会变长,也不会变短。”

“佛陀允许比丘、比丘尼头发留到最长两个指宽。如果头发留到比两个指宽还长,那就犯了恶作罪。”

“因此,如果佛门弟子可以办得到的话,他们也可以随自己的意愿而一直保持头发两个指宽长。”

费大圣接着向玄鹫魔尊解释道。

“这对于普通的佛门弟子而言,怕是很难,应该也是一种神通吧。”

玄鹫魔尊听了,自然就能够明白其中的问题。

如果不是那种转生而来的大能人物,确实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这条规矩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都是不切实际的,只是希望他们知难而退罢了。

“不错!”

“没有神通,如何教化人心?”

“如果仅仅是依靠口舌之利,谁又能够说服得了所有人?”

“当初在我们中土的佛道之争中,道门之所以会全面败北,主要就是和尚们善于施展各种神通,来招徕信众!”

“毕竟对于普通人而言,崇拜的依然是力量,而不是真理!”

费大圣想到了一些其他的事情,不由得有些感慨道。

与土生土长的道教不同,佛教产生于印度,西汉末年才从西域传到华夏内地。

它最初是依附黄老道术来传播,以祛病除灾,神通灵验来吸引信众的。

随着佛门经典的译行,佛祖渐渐走出云雾,露出其本来面目,它与华夏固有文化的内在矛盾,特别是与道教的矛盾也显现出来,于是引发激烈的佛道之争。

从东汉到晚唐,崇道排佛和尊佛抑老的冲突时有发生。

当时的冲突非常激烈,有些甚至已经上升到了从精神打压到肉体毁灭上,比如说三国吴主孙皓公然辱佛的举动,北魏拓跋焘毁寺诛僧的暴行,唐初废佛兴道的诏令等等,都充分说明了当时佛教传播的种种艰难,以及佛道冲突的残酷性。

由于佛教东传充满波折,为了取得合法传播的条件,传教者不得不对佛教作了种种变异和变通,特别是在华夏的佛教开宗立派时期,在一些涉及礼制和政治伦理的原则问题上,佛家作出了实质性的让步,诸如放弃沙门不敬王者、不拘王法、不拜俗亲的传统,承认“人王即法王”,改变无视现实人生的价值取向,转而提倡不离日常劳作,在“担水砍柴”中领悟佛道,这才取得了佛教与华夏传统文化在理性精神上的协调,完成了印度佛教向华夏佛教的历史性转变。

然而,佛家的这些让步,原本不过是策略性的权宜之计,与佛教的原教旨主义并不相符。

所以到了后来,佛门繁盛之后,就开始了反攻倒算。

“所以,本尊如今冒充一下和尚,倒也不是什么小人行径。”

“这不过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罢了。”

费大圣摇了摇头,对玄鹫魔尊说道。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