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电磁辐射污染及防治(2 / 2)

加入书签

此外电磁辐射对电子设备会产生严重的干扰。许多正常工作的电子、电气设备所发生的电磁波能使邻近的电子、电气设备产生干扰、性能下降乃至无法工作,甚至造成事故和设备损坏。例如,身上安装心脏起搏器的心脏病人,只要靠近正在运行的电力变压器、电冰箱等,就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起搏器可能会失调。目前,许多电子设备的内部基本电路都工作在低压状态,如电视机的高频头、视频放大器、计算机主板、CPU等,特别是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工作电压越来越低,有的只有1V左右甚至更低,因此很容易受到电磁波的辐射干扰,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受到威胁。

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的机理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以“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种观点普遍为大家所接受。

水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为极性分子,生物水具有很强的偶极性。当人体处于电磁场中时,人体内的极性分子(如水)在电场作用下形成偶极子,有一定的取向性,即在自然状况下排列较为紊乱的极性分子按正负极调整排列,产生取向运动。在交变电流电磁波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极性分子将随着频率变化而来回移动,在分子运动时会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在交变电流电磁波频率高时,产生的热来不及失散,从而使机体温度上升,表现出热效应。由于电磁辐射热效应的存在,所以它对血液流通较差的组织伤害较大,因为这些组织受热后不容易通过血液把热带走。人眼睛的晶状体就是这种组织,所以高强度电磁辐射可使人眼受到损伤,这也反过来证实“热效应”的存在。

非热效应是指人体受到长时间强度不大的电磁辐射时,虽然人体温度没有明显升高,但会引起人体细胞膜共振,出现膜电位改变,使细胞的活动能力受限。因此,非热效应也被称为“谐振”效应。据报道: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固有振荡频率在高频段,蛋白质的束缚电荷可受极高频波的影响,在分子内及分子间发生电子转移。极高频波还可通过对氢键的作用,改变蛋白酶的活性,增加酶反应速度从而使机体表现出其他症状。另外,还有一种看法是电磁波可以干扰人体的生物电,尤其会对脑电和心电产生干扰,从而影响脑的正常功能和心脏活动。

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的影响因素

电磁波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可以为生物体物质所吸收,但并不是所有情况下,人们都会被电磁辐射所伤害。电磁辐射对人体伤害的程度与以下因素有关:

1.电磁场强度

电磁设备输出功率愈大,人体周围电磁场强度越高,人体吸收能量越多,伤害就越重。

2.电磁辐射频率

电磁辐射的波长愈短,频率愈高,机体的热效应就越明显,对人体的伤害越严重。长波对人体的影响较弱,随着波长的缩短,对人体的影响加重,微波作用最严重。在相互作用下,脉冲波对人体的伤害比连续波严重。

3.电磁波进入机体的深度

电磁波深入机体越多,对人的伤害就越大,电磁波进入机体的深度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电磁波的波段,电流形式,电磁波进入机体角度(入射角),人体组织含水量与组织类别,人体组织的介电常数与电导率等。

4.辐射时间

电磁波对人体的伤害具有累积效应,因此,人体接受辐射的时间越长,间隔时间越短,伤害就越重。

5.辐射距离

离辐射源愈近,辐射强度愈大,对人体的影响愈大。

6.环境温度

周围环境温度过高时,不利于人体散发由电磁能转化的热能,使机体内温度升高,电磁场伤害加重。

7.个体差异

电磁场对人体的伤害程度,随个体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讲,在相同的情况下,女性较男性严重,儿童较成人严重,瘦者较胖者严重,这可能与人体的含水量多少有关。

7.3.3电磁辐射的防治

随着电器设备的发展及人们经济状况的改善,电脑、移动电话、微波炉、电视等设备的普及,电磁辐射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电磁辐射与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不一样,具有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特点,往往会被人们忽视,其危害不易为人们察觉。

根据电磁辐射污染的特点,必须采取防重于治的策略。首先是要减少和控制污染源,使辐射量在规定的限值内,其次是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职业人员和公众的人身安全。

控制污染源

执行电磁辐射安全标准,减少和控制电磁辐射污染源。目前我国有关电磁辐射的法规尚不健全,应尽快制定各种法规、标准、监察管理条例,减少和控制电磁辐射发生源。在产生电磁辐射的作业场所,应定期进行监测,发现电磁场强度超过标准的要尽快采取措施。

采取防护措施从城市规划、产品设计着手,采取电磁屏蔽和吸收等措施,防护电磁辐射污染。

1.屏蔽就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电磁辐射的作用和影响限定在一定的空间内,防止其传播与扩散。按照辐射场源与工作性质不同,可采用主动场屏蔽和被动场屏蔽两种形式,通常两种均采用板状、片状或网状的金属组成的外壳来进行屏蔽。其中,主动场屏蔽是将场源置于屏蔽体内,这种方式适合于辐射源比较集中,辐射功率大,工作人员作业位置不固定等场合;而被动屏蔽是指采用屏蔽室,个人防护等屏蔽方式,这种屏蔽是将场源置于屏蔽体外,实现屏蔽体中的人由于屏蔽作用而免受伤害,这种方式适用于辐射体比较分散、工作人员作业位置固定的场合。同时,为了保证高效率的屏蔽作用,防止屏蔽体成为二次辐射源,屏蔽体应该有良好的接地。此外,还可利用反射、吸收等减少辐射源的泄漏等来加强防护。

2.吸收是指利用特定的吸收材料将电磁辐射能量吸收掉以降低其强度。这种材料主要是电的良导体和具有较强的铁电性的物质,大致可分为谐振性吸收材料和匹配性吸收材料两大类。前者是利用某些材料的谐振特性制成的,能吸收的微波频率范围较窄。后者利用材料和自由空间的阻抗匹配达到吸收辐射能量的目的,吸收的微波频率范围较宽。吸收材料的防护措施,一般多用在微波设备的调试上,它要求在场源附近就能把辐射能量大幅度衰减下来,以防止对较大范围的空间产生污染。为此可在场周围铺设高吸收材料,如金属纤维、金属镀层纤维、涂覆金属盐的纤维等。同时可在主要辐射方向上使用功率吸收器、等效天线等波能吸收装置。另外,将屏蔽材料与吸收材料叠加制成防护板或防护罩,既可以防止电磁辐射的定向传播,又可以进行吸收以免反射产生二次污染,大大地降低了电磁辐射的能量,起到了良好的防护作用。

电脑及移动电话电磁辐射防护措施电脑和移动电话已经广泛使用,防护电脑及移动电话的电磁辐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给出相关的防护措施建议:(1)电脑显示屏的正面与人的距离,应保持在75厘米以上,侧背面与人的距离则不小于90厘米;(2)尽量使用液晶显示器,否则应在显示器前加上防护罩;(3)不宜长时间使用电脑,应适当休息;(4)在移动电话拨叫以及接通时的最初几秒钟内,电磁辐射最强,使用移动电话应尽量远离脑部;(5)使用移动电话时,天线应偏离脑部,最好戴一顶帽子,护住太阳穴三叉神经部位,建议使用专用耳机和麦克风接听电话;(6)尽量减少通话时间,尽量使用固定电话;(7)不要将移动电话挂于腰间或胸前,以免对心脏造成影响,最好将移动电话放入提包并使用电磁波防护套;(8)建议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暂不使用电脑和移动电话;(9)建议经常使用电脑及移动电话的人,多吃含蛋白质、磷脂和维生素C的食品,加强营养,以利于调节人体因电磁辐射引起的紊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