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文言文阅读(3)(2 / 2)
D.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解析:答案是B。
3.3.287翻译下列句子。
有人移之盆盎,置之华屋之内,屈其枝,缚其节,灌之溉之。
解析:有人把它移进花盆,放在华美的房间里,弯曲它的枝条,绑住它的树节,用水浇灌它。
3.3.288文中最后一句“士君子之**于人,亦犹是尔”指的是什么样的情形?
解析:有的人失去真正的节操,卑躬屈膝,阿谀奉承。
3.3.289文中写盆盎中松和岫岭之松运用了写法,文中运用比喻手法的一句是。
解析:对比蓬蓬如偃盖焉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⑤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释】
①出亡:失国后逃亡。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⑤卒:终于。
3.3.290【甲】文论证了的道理;【乙】文作者认为宋昭公失国逃亡的原因是。
解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谄谀者众3.3.29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②发于声,而后喻喻:
③至于鄙鄙:
④被服以立被:
解析:①通“弼”,辅佐②了解,明白③边境或偏远的地方④通“披”,穿着3.3.29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语必须准确译出。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解析:①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才能有所作为。②宫内和朝廷中都听不到有人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样的境地。
3.3.293【甲】【乙】
两文在内容上有很多相通之处,请选择一点具体谈谈。
解析:示例1:
【甲】【乙】
两文都谈到了“法家拂士”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甲】文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文则通过宋昭公的例子具体说明了这一点。示例2:【甲】【乙】
两文都谈及了如何对待过失的问题。【甲】文说“人恒过,然后能改”;【乙】文中的宋昭公“亡而能悟”,有过能改,终于返回了自己的国家。
(2009·福州)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3.3.294用“/”为第④段中画线句断句(断三处,不要求加标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解析: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3.295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2)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3)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4)是进亦忧,退亦忧解析:(1)放晴(2)日光(3)一起(4)这,这样3.3.29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析:(1)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3.297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1)第③段中,描写水面月光的句子是;描写水中月影的句子是。
(2)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
解析:(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3.298第②③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迁客骚人和的两种心情。
解析:对比悲喜3.3.299第④段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解析: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不食嗟来之食齐(齐国)大饥(饥荒)。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选自《礼记·檀弓》)
3.3.300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把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
解析: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3.3.301“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们的意义。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解析: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呼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2009·常州)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文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
①闬:念hàn。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3.3.302解释下列词语。
(1)门庭若市:
(2)面刺:
(3)期年:
(4)不相说:
(5)走:
解析:(1)宫门前庭院内热闹得像市场一样;或:形容很热闹(2)当面指责、当面挑刺(3)满一年;或:一年(4)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5)跑、逃跑、出逃3.3.30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意思。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解析:(1)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2)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
3.3.304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解析:答案是C。
3.3.305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解析: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闬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暴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
【乙文翻译】
成侯邹忌担任齐国的相国,田忌是齐国的大将,两人感情不和。公孙闬对邹忌说:“阁下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呢?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得好,您可以立功;一旦战败,田忌就不能再威胁到您;即使不战死在疆场,田忌也必定枉死在军法之下。”邹忌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谁料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赶紧找公孙闬商量对策。公孙闬就派人带着二百两银钱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问吉凶的人刚走,公孙闬就派人逮捕为人占卜的人,在齐王面前验证问卜者讲的话。
田忌闻言大恐,逃亡他乡避祸。
(2006·无锡)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王翦将兵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①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龟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③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大破荆军。
【注释】
①果:果断。②顿舍:停止。③为:惟。
3.3.30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少而好兵②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③于是引兵而西④李信果辱秦军解析:①好:喜爱,喜欢②是:对(正确)
③引:率领,带领④辱:使……蒙受耻辱(羞辱)
3.3.307下列句中的“以”与“寡人以不用将军计”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始皇以为贤勇D.扶苏以数谏故解析:答案是D。
3.3.308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
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解析:①王翦是频阳东乡人。②我想攻取(攻打)楚国,在将军看来打算用多少士兵才够(足够)?
3.3.309你怎样看待王翦由“谢病”而重新“将兵”大破“荆军”的举动?试结合义段作简要分析。
解析:王翦的托病是因为秦王轻信李信的话疏远自己,自己是迫不得已告老还乡。当荆兵每天向西进军时,国难当头,王翦义无反顾,重新带领军队攻打荆军,表现了王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
(2006·江苏徐州)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3.3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屋舍俨然(2)鸡犬相闻(3)咸来问讯(4)皆叹惋解析:(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3.3.3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C.①不复出焉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解析:答案是D。
3.3.3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解析:(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3.3.313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解析:答案是B。
(2006·江西)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
【注释】
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⑥气索:气短。⑦不韵:不雅。
3.3.314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解析:落笔/辄为人所传诵3.3.315解释文中加点词。
(1)类()
(2)是()
(3)夸()
解析:(1)像(2)这(3)夸耀(炫耀)
3.3.316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解析:士大夫没(熟)读过苏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面子(气短)。
3.3.317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
解析: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3.3.318文段表现苏轼诗文的成就,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解析:文段主要从侧面来表现苏东坡的成就。
3.3.319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
解析:开阔的胸襟。
(2006·南京)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心不在马赵襄主学御(驾车)于王于期(即下文的“于期”,是个善于驾车的人),俄而与于期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最要紧的),马体安于车,人心调(谐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赶上)于臣。夫诱道(诱导,把马引到正路上去)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通“尚”,还)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选自《韩非子》)
3.3.320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先则恐逮于臣B.子之教我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C.此君之所以后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D.先则恐逮于臣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解析:答案是D。
3.3.321下列朗读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A.三易马/而三后B.此君之/所以后也C.先/则恐逮于臣D.马体/安于车解析:答案是B。
3.3.322翻译句子。
(1)而后可以进速致远(2)而先后心皆在于臣解析:(1)这以后便可因此跑得又快又远(或:这以后便可以跑得又快又远)。(2)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
3.3.323赵襄主驾车比赛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发,请联系你的实际谈谈。
解析:失败的原因:(1)一心想取胜,注意力不集中;(2)没有抓住比赛的关键问题即调理马。启示略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3.32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至于负者歌/于途D.往/来而不绝者解析:答案是B。
3.3.32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悉如外人:
②杂然而前陈者:
解析:①悉:都,全②陈:摆放,陈列3.3.32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解析:①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②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3.3.327甲段中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即;乙段所选的原文中,有一千古名句表露了作者的情趣,这句话是。
解析:世外桃源(答“安居乐业”也对)醉翁之意不在酒3.3.32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与乙段“觥筹交错”中的“交错”两词的古今义完全相同。
B.“豁然开朗”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苍颜白发”暗示出欧阳修已老态龙钟。
C.甲乙两段文字语句错落有致。前者重在写景,后者重在写人;前者实写,后者虚写。
D.甲段主要描写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图景,乙段主要描绘太守与民同乐图。
解析:答案是D。
(2006·辽宁沈阳)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日:“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日:“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3.3.32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1)军:
(2)约:
解析:(1)驻军(2)规定3.3.33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已而之细柳军。
(2)先驱曰:“天子且至!”
解析:(1)(不久)随后(皇上的车队)前往(到)细柳(军)营。(2)先行官说:“天子将要驾到(到来)。”
3.3.331阅读选文后,请你谈谈周亚夫是怎样的一个人。
解析:治军严整(治军有方)、忠于职守(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真将军)。
“飞将军”李广也是汉代一位名将,《汉书》对他有如下记载。请阅读这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孝文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①从军击胡,用②善射,杀首虏③多,为郎④,骑常侍⑤。数⑥从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曰:“惜广不逢时令⑦当高祖世⑧万户侯岂足道哉!”
【注释】
①良家子:平民子弟。②用:因为,由于。③首虏:敌人的首级。④郎:帝王侍从官的通称。⑤骑常侍:郎官的加衔。⑥数:屡次。⑦令:假使。⑧世:时代。
3.3.33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选文的内容。
解析:略
3.3.33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解析: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3.3.33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解析:匈奴人大量进犯萧关(地区),而李广以平民子弟的身份参军攻打匈奴。
3.3.33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解析:略
(2006·成都)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马说韩愈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3.33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称:扬名B.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C.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D.策之不以其道策:鞭子解析:答案是D。“策”应为“用鞭子抽打”。
3.3.337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伯乐不常有广起,夺而杀之B.虽有千里之能以君之力C.策之不以其道成,将以攻宋D.骈死于槽枥之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解析:答案是B。A项前“而”为“可是”之意,后者为顺接连词“就”之意;B项均为结构助词“的”;C项前“以”为“按照”之意,后为“用”之意;D项前“于”为“在”,后为“与”之意。
3.3.33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②、③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解析:答案是D。与原文意思不合,应为“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2007·浙江慈溪)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3.3.339庄子是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例如、。
解析:道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涸辙之鲋朝三暮四沉鱼落雁相濡以沫等)
3.3.34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庄子来,欲代子相②于是鸱得腐鼠解析:(1)做宰相(2)在这时3.3.34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解析: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3.3.342庄子在文中将自己比作的“鶵”,将惠子比作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鸱”,把“腐鼠”比作,巧借鶵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解析:志向高洁功名利禄(2007·浙江慈溪)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子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子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①。吴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辱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迸兵,曰:“王己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乃蔽其面,曰:“吾无面以见子胥也!”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释】
①请成:请求讲和。
3.3.343下面各句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乃苦身焦思天下苦秦久矣B.振贫吊死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C.勾践不忍,欲许之安陵君其许寡人D.越其可逆天乎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解析:答案是A。
3.3.344下面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者且得罪A.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B.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D.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己矣解析:答案是B。
3.3.345上面这个文言选段讲了一个(填成语典故)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自然联想到孟子的一段著名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卧薪尝胆必先苦其心志空乏其身(2007·南京)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载舟覆舟马骇舆①,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②,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③;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④。选贤良,举笃敬⑤,兴孝悌⑥,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⑦:“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选自《荀子·五制》)
【注释】
①骇:马匹受惊。舆:车。②庶人:百姓。③莫者:不如。④惠:恩惠,这里作动词,指加惠。⑤笃:忠实,全心全意。⑥悌:敬爱兄长。⑦传(zhuàn):本文指对古书的注解。
3.3.34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②委而去之()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④水则覆舟()
解析:①围②放弃③限制④翻,翻转过来3.3.34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
解析: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属都背叛他。②百姓害怕(你的)政治统治,就不如施恩于他们。
3.3.348【甲】文中“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解析: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3.3.349【乙】文中荀子为统治者提出怎样的治国之术?(用文中原句回答)
解析: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
3.3.350【甲】【乙】两文在表达自己的中心观点时有什么共同之处?
解析:①都认为“百姓”是最重要的。②都设喻来说理。
(2008·安徽)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3.3.35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2)录毕,走送之()
(3)媵人持汤沃灌()
解析:(1)“爱好”或“特别爱好”“喜欢”
(2)跑(3)热水3.3.35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析:(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2)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像这样。
3.3.35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3.3.354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解析:①得书之难②求师之诚③求学之苦3.3.355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示例:①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②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③学习要敢于发问。
④学习要有主动性。
⑤学习要勤奋刻苦。
⑥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近日始学读书,尽心观欧阳修、苏洵、曾巩、陈亮、陆游诸公文集。每读一篇,心悸口呿①,自以为未尝识字。然性不耐静,读未终帙②,已呼累马③,促诸年少出游,或逢佳山水,耽玩竟日。
归当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④自监。读书稍倦,令得呵责,或提其耳、或敲其头、或擦其鼻,须快醒乃止。”婢不如命者,罚治之。习久,渐惯苦读,古人徽意,或有一二悟解处,则叫号跳跃,如渴鹿之奔泉也!曹公曰:“老而好学,惟吾与袁伯业⑤。”当知读书亦是难事。
(节选自袁道宏《答王以明》)
【注释】
①口呿:张开口合不拢,形容受到震惊。②帙:卷。③累马:牵马,备马。④婢:使女,女仆。⑤袁伯业:袁绍的从兄袁遗,字伯业。
3.3.356下面与文中“古人徽意”一句中的“意”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C.醉翁之意不在酒D.卜者知其指意解析:答案是B。
3.3.357将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译句:
解析:就大声喊叫,又蹦又跳,像口渴的鹿跑向泉水。
3.3.35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解析:归当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自监3.3.359文章结尾说“当知读书亦是难事”,你认为作者须克服哪些难事?
解析:
①性不耐静(耽玩竞日;贪玩;不能静心);②读书稍倦(困倦,嗜睡)。
(2006·苏州)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3.360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解析:答案是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3.3.361下面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曰,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答案是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3.3.362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解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