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十里长堤送乡长(1 / 2)
第三百八十五章 十里长堤送乡长
2018-04-15 作者: 逆风而动
第三百八十五章 十里长堤送乡长
上寨乡位于宁远县的最西边,可以说是宁远县最偏远的地方了。其西南是曲县,西北是登舟县,两县接壤,形成了一个“U”形的凹槽,而上寨乡正位于这个凹槽之中,就像宁远县延伸出去的一块半岛。
不过,上寨乡以南的地区为平原,而北面则是一片山区,一片并不算高,但却绵延数十里的大山,构成了两县的天然分界线。
上寨乡的东北方向就是下寨乡,原本两个乡是同一个乡,名为“寨子乡”。后来因为那些历史原因,被一分为二,形成了现在的上寨乡和下寨乡,一条流经寨子乡的小河“北渠”,成为了两乡的天然分界线。
上寨乡的东南方是前堤镇,一条数十里长的高高堤坝是两个乡镇的分界线,堤西是上寨乡,堤东就是前堤镇,据说前堤镇就是因此而得名的了。
山、水、堤,三道屏障将上寨乡围在了中间。如果在古代的乱世,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军事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是在盛世,地方政府也不可能让这三道屏障作为一个乡镇的分界线,否则的话,一旦乡民们造反,政府恐怕很难平乱。
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具有多重天然屏障的地方,却没有形成古书中的“天俯之国”,反而是因为固步自封,而越发的穷困了。
也许,宁远县政府也是在打这样的主意吧,怕上寨乡的老百姓们一旦富起来,如果真要造反,再加上这三重的天然屏障,也许还就真成了一个独立王国。
也许,是因为上寨乡太过偏远,县政府觉得帮他们发展太劳民伤财了,还不如放弃,任他们自生自灭。
也许,是因为上寨乡实在太穷了,又跟曲县和登舟县挨得太近,距离宁远县城反而更远,所以干脆想要把他们放弃,不如直接扔给曲县得了。
也许……
总之,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在张顺去上寨乡之前,这里就是一片未开发的荒凉大地,是一个住着几万人的贫民窟,是一个被党和国家遗忘的地方。
不过好在张顺到了上寨乡以后,积极地发展农牧业经济,陶家庄和田家营建了鱼塘,上沟三村建了养殖基地,秋梨庄恢复了梨树种植,吴村和寨子村,也找到了合适的发展路线。
在上寨乡三年,张顺斗陶老五,斗陶谦,斗吴老二,为了上寨乡的发展,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到最后,更是为了保住上沟三村的养殖基,给市人事局长齐刚送钱,为了乡政府的办公楼建设,拉下脸来去跟庞春光要钱。
有时候,他真在心里犹豫过,也在心里问过自己,为上寨乡做这么多,到底值不值得?这个问题,他在心里问了自己无数次,斗陶老五陶谦的时候他问过自己,给齐刚送钱的时候他问过自己,找庞春光要钱的时候他问过自己,跟盛雪借钱的时候,他也问过自己。但这三年的时间来,他却从来没得到一个答案。
不过此时,看着眼前长堤上的景象,他有了答案:这一切,值!
此时,在张顺面前的,就是分割上寨乡和前堤镇的那道堤坝,全长有多少,张顺不知道,因为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尽头。但其中有一段,却是出上寨乡回宁远县城的必经之路。
这段路大约有十里,都是在堤坝上面。堤坝,本来就是一段天然的道路,前些年修通往上寨乡的城乡公路,就直接利用了这一段堤坝。
堤东边是前堤镇的地方,堤西边,就是寨子村和吴村的农田。
前些年,因为那次农业危急,上寨乡的老百姓们心灰意冷,放着大好的田地都不种了,扔在那里,光秃秃地摆着。每次人们从这里经过,看着堤东边一片郁郁葱葱,再看堤西边赤地千里,总是让人们忍不住感慨,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直到最近两年,张顺帮寨子村和吴村解决了种植的问题,堤西边才重新恢复了前些年的葱郁。
此刻,薛勇开来接张顺的车,就停在这道堤坝下面。
看着前面堤上两边站着的人,薛勇动容了!
一段堤坝路十多里,两旁站满了人,男女老少,携妻带子,有很多人站不到堤面上,都站在了堤玻上,就那么寂静无声地站在那里,人人脸上都挂着两道泪痕,但却没有一个人发出一丝的声响,就连抱在怀里的婴儿,都没有发出哪怕一丝微弱的啼哭!
从村长到副乡长再到乡长,薛勇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二十多年,别说市里,连省里的会都去过好几次了,但又何曾见过这种场面!
几万人挤在一起,但却没有一个人发出一丝声响,就那么寂静无声地站在那里,看着自己的车,看着,车上的那个人。那种沉默,那种既然,那种无声地压迫,让薛勇都感觉透不过气来!
薛勇看看张顺,等着他的指示。虽然他从来没把张顺这个党委书记放在眼里过,虽然他从来不认为张顺这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能领导得了自己,但这一刻,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是就这么开过去?还是掉头回上寨乡乡政府?他不知道,他等张顺的吩咐。
张顺连看都没看薛勇一眼,只是两眼直视着前面堤坝上的人们,就这么沉默着,沉默着,只是,他的嘴角在微微颤抖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