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众养生之艾灸(一)(2 / 2)

加入书签

③待艾柱充分燃烧。

⑤盖上铁盖后,将铁盖旋紧。

⑦将艾灸罐放在袋中。

②用火点燃艾柱。

④将艾灸罐的铁盖盖上。

⑥扣上塑料盖,旋转塑料盖上调风口。

⑧将艾灸罐绑在需要艾灸的部位上。

为演示方便,为拍摄方便,示范用的艾炷较大。实际隔姜灸时,艾炷的大小艾灸后的反应。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在艾灸之后有不同的反应。有些人只有皮肤潮红,口渴等轻微表象,而有些人会出现失眠、上火、皮肤红疹等严重的身体不适表现。

皮肤潮红

艾灸时,由于热力的作用,会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刺激血液流动,所以会出现皮肤潮红的现象。

灸疮

灸疮是艾灸的特征性表现,艾灸后出现灸疮表明艾灸施治初具疗效。出现灸疮期间也要坚持温和灸,让艾灸效力持续,否则会出现病情反复。

灸疱

灸疱是灸疮的前一个阶段,多见于化脓灸。

口渴

很多人在艾灸之后会感到口渴,这是正常的。艾灸后可以喝红糖水或温开水,不要喝菊花茶等寒凉性的饮料,否则会影响艾灸的效果。

排病反应

在没有其他致病因素的情况下,出现身体或艾灸部位的不适,则是正常的排病反应。这是身体自我修复系统对病邪的调节现象。

第七节 艾灸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艾灸疗法虽有治病防病的功效,但艾灸并不是万能的。艾灸疗法与其他疗法一样也有适应证与禁忌证。在艾灸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是否适合艾灸。

艾灸疗法的适应证

疏风解表、温中散寒: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

温经散寒、通痹止痛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以及崩漏日久不愈等。

温阳补虚、回阳固脱: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证,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外科疮疡初起或疮疡溃久不愈,以及瘰疬等证。

降逆下气:气逆上冲的病症,如脚气冲心、肝阳上亢之证。

艾灸疗法的禁忌证

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不宜直接灸。

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

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疮疖并有发热者,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第八节 艾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不良反应。但在艾灸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按照治疗原则和操作方法进行。

施灸前

要将所选穴位或施灸部位用温水或乙醇(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的温度,防止受凉,影响治疗效果。

灸治过程中

要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艾火灼伤皮肤,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品。尤其在颜面部施灸时或给幼儿患者施灸时要特别注意。

灸治结束后

必须将燃着的艾绒彻底熄灭,以防事故发生。

影响艾灸疗法效果的因素

材料:艾叶加工成艾绒后易于燃烧,燃烧时热力温和,直达人体深部。

刺激强度:多次短时强刺激可以达到时间整合后的连续强刺激的效果。

灸不离穴:艾灸要针对穴位刺激,艾灸的取穴不一定多,但要对症,就要选重点穴。

施灸时间久用火为灸,要取得根本性的疗效,必须长时间艾灸。

感传:用灸法后局部会出现温热、麻木、如虫爬行等感觉,即为灸感。灸感是艾灸疗效的保证。

艾灸顺序:尽量以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阳经,后阴经;先少后多为施灸的顺序。

灸法操作方法上的补泻

补法施灸,需艾火自灭,使火力缓缓渗入人体皮肤深层,以补虚扶赢,温阳起陷。

泻法施灸,需用口吹使火速燃,不燃至皮肉,力促而短,以起消散作用。

第九节 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是一种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季节最常见于春季、秋季、冬季。感冒是发病率很高的常见病,不同季节导致感冒的症状会有所不同。感冒有风寒型感冒、风热型感冒、暑湿型感冒和流行性感冒4种类型。

选穴取穴:大椎穴、风池穴、合谷穴、印堂穴、太阳穴。

艾灸方法

1.隔姜灸大椎穴,每日1次,每次4壮。

2.艾条温和灸风池穴,灸10分钟。

3.艾条温和灸印堂穴,灸10分钟。

5.艾条温和灸太阳穴,灸10分钟。

4.艾条雀啄灸合谷穴,灸10~15分钟。

温馨提示

防治感冒,可以在大椎穴处刮痧或拔火罐(留罐10分钟);淋浴时也可以用水柱冲击大椎穴处,水温要高一些,以能忍受、不烫伤局部皮肤为度。

第十节 咳嗽

咳嗽是常见肺系疾病中的主要症状,也具有独立性。中医讲,“咳”指肺气上逆,有声无痰;“嗽”指咳吐痰液,有痰无声;有痰有声称为咳嗽。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出现的咳嗽。

选穴取穴:肺俞穴、孔最穴、列缺穴、尺泽穴。

艾灸方法

1.艾条回旋灸肺俞穴,灸10分钟,每日灸1次。

2.艾条温和灸孔最穴,灸15分钟。

3.艾条温和灸列缺穴,灸15分钟。

4.艾条温和灸尺泽穴,灸15分钟。

温馨提示

红糖姜枣汤可以祛风散寒,适合伤风咳嗽、胃寒刺痛者食用。具体做法是在锅中加3碗水,再加入30克红糖、15克鲜姜、30克红枣煎至过半,一次性服用,服后出微汗即可痊愈。

第十一节 头痛

头痛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又称“头风”。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感染发热性头痛、紧张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以及脑膜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头颅外伤、脑震荡后遗症等疾病之后引起的头痛。

选穴取穴:百会穴、大椎穴、三阴交穴、涌泉穴。

艾灸方法

1.艾条回旋灸百会穴,每次灸15分钟,每日1次。

2.艾条温和灸三阴交穴,灸15分钟。

3.雀啄灸大椎穴,灸15分钟,以施灸部位感到温热、舒适为度,灸至皮肤稍红晕为度。

4.用艾灸罐灸涌泉穴,灸15分钟,以施灸部位感到温热、舒适为度。

选穴取穴少海穴、极泉穴、百会穴、膻中穴。

第十二节 焦虑

中医认为,焦虑不宁属于心神紊乱、肝气不舒。此症外在表现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女性月经周期会出现焦虑不安、情绪低沉、心事重重的症状,季节或天气的变化也会导致焦虑不安的症状。男性也有一定的周期性,只是周期不明显,症状的轻重程度也不确定。

艾灸方法

1.温和灸少海穴10~20分钟,每日1次,间隔3~4小时,3~5天为1个疗程。

2.温和灸极泉穴5~10分钟。注意火力不要太大,仔细体会治疗过程中穴位出现的热感和经穴特有的酸胀感即可。

3.温和灸百会穴,每日两次,每次10分钟即可。

4.温和灸膻中穴,每日两次,每次10分钟即可。

温馨提示

平时注意休息,不要思考太多事情,每天最好能抽出时间出去散步,不要长时间久坐。饮食上注意清淡,少吃盐,经常食用大豆制品和含钙丰富的食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