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饥荒党岔(1 / 2)
第1章 饥荒党岔
2014-08-12 作者: 七里铺火车
第1章 饥荒党岔
无定河在陕西的横山县由东西向来了个90度的大回旋,北部穿越毛乌素沙漠的榆溪河,在横山县的银湾与无定河水相融,这条大河千百年来的洪水泛滥,给夹在两条山谷间的无定河沿岸铺垫上了厚厚的泥沙。
干旱的陕北,这里应该说是块宝地,可靠近横山县党岔镇泗儿沟村这一侧的滩地上,居然到处泛着盐花,耐旱的、耐碱的种子撒在这,居然就冒不出几颗绿芽,盛夏偶尔几场大雨,沟坎里翻出的泥花,瞬间暴涨了村前这条大河,滩地里的几颗绿芽,也被卷得不见了踪迹。
泗儿沟村的山地上,土质已经沙化,原先还能种些豆子,现在脚一踩就会深深地陷入沙子里,老人说,老祖宗从榆林的周羊洼搬过来的时候,这里的山地还有大片的森林,开荒拓地,加上气候干旱,林子再就没有缓过劲来,这几代人耕作下来,不远处的毛乌素沙漠居然延伸到了这里,这一刮起大风,遮天蔽日的沙尘,呛得你就呼吸不过来,泗儿沟本是个大庄,现在村里人爬老山(延安的富县甘泉一带哨林里垦荒种地)剩下的不足四百户,先人们早知道后辈人的如此艰难,村后的那片林子那得象块“宝。”一样的护着。
党岔镇的前身名为银州,苏轼曾有诗:“闻说将军取乞银,将军旗鼓捷如神。应知无定河边柳,得共江南雪絮春。”泗儿沟村坐落在古银洲城南侧15里,这里两河冲积,地势平坦,是通往关中的要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横山史志载:银州南至绥州百六十里,西至夏州二百里,为秦上郡地。相传这里以产良马得名。前秦时称骢(青白杂毛的马)马城,马在蒙语里叫乞银,银州因此而得名。唐末党项族拓跋思恭平夏部从四川的松潘高原迁居至此,从此为生息之地。
北宋时,李继迁的父亲李光俨曾任银州防御使。李继迁叛宋后,这里是北宋、西夏双方争夺最为激烈之地。党岔有个村寨叫李继迁寨,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银洲起兵,建立西夏王国,后直捣靖定,踏平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建都兴洲(宁夏银川),老辈人说,这党岔镇的来由,可与字体有关,分解开就是党项族分山头,北宋时期三国鼎立,西夏王国疆域二十州,与宋金抗礼,创建了独具特色的西夏文化。
千年古刹兴隆寺就建于唐天宝年间,兴隆寺依山而建,庙宇悬空,东俯江河,气势恢弘,千百年来香火不断,曾盛极一时。这座位于泗儿沟村南的古刹,曾几何时,泗儿沟成为方圆百里香客蜂拥敬奉的风水宝地。
老迈的一清道长穿着补丁的青衣盘坐在偏殿里念着道经,清末以来,党岔天灾不济,沙漠侵蚀,移民外迁,兴隆寺就像周家的家道,逐渐破落,古老的庙宇已是年久失修,布施的拮据也使这曾为一方风水圣地的道观显得破败不堪,庙里的俗家弟子已纷纷离去,一清道长和他的三个弟子耐着清贫始终在这里呵护着。
从旱地里回来的大个子周士亮掸着土上到了半山腰上的土窑,娇小的婆姨穿着紧身的红袄拿过他的汗衫放在正在揉搓的大木盆里,婆姨是年初周士亮从后山的五里洼娶的,你说这偏僻的山梁里,还真出就这俏女子,当初从后山牵着毛驴迎回到这小山村里,掀开这姓谢的女子的红盖头,村里的婆姨们惊嫉的看着这俏女子,又“啧啧。”的夸着银柱(周士亮的小名)的福气。
“银柱,咱这搭的人爬老山的,走得没剩下几个了,咱不行也跟着去看看?”银柱婆姨揉搓着汗衫,看着刚下地回来的汉。
“你肚越来越大,爬老山那可费事哩。”银柱指着婆姨的肚皮叹着气。
“赶明儿娃娃生出来,咱就离开这嗒撂荒去。”
银柱婆姨自从嫁到这泗儿沟,就一直盘算着要走出去,不是这地儿呆不成,银柱娘去世早,留下了刚成人的银柱与半大的索柱和根柱,银柱二大家没个后,日子又艰难,根柱12岁的时候,银柱爹把根柱过继给了二兄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