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造船(1 / 2)
第519章 造船
2018-04-15 作者: 拉丁海十三郎
第519章 造船
基本上,只要朝廷控制住安庆府,阻挡其他人顺流进入南京,任何的造反行动,都将难以获得成功。
以王恕、李东阳、马文升等人的眼光,不可能不会看到安庆府的战略重要性。估计未来三四年,安庆府就会有军队常驻了。
到时候,荆襄帮的大本营,继续设置在安庆府,就非常的不合适了。当地的官员,随时都会找借口刁难的。荆襄帮的白莲社身份,也有可能暴露。所以,将其迁移到雷池,是最合适的,最理智的。
迁移到雷池,不等于就要迁移到雷池的中间,不等于是要孤立自己。
在雷池边上,荆襄帮随时都可以寻找合适的地点,建立新的总舵和码头,保证航运的需要。
不但是新的总舵,新的码头,还要包括新的造船厂、修理厂之类的。现在的荆襄帮,已经是有充足的资金,可以自己造船了。
自己造船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可以自己设计,自己把关,自己改善。那些订购的船只,都是大众化的,只适合最普通的水域。而有些特殊的水域,是需要特殊的船只的。比如说,出海的船只,就和内河船只完全不同样。
内河航行的船只,船底一般都是平的,以减少吃水的深度,加快航行的速度,还有停靠码头的方便。
而要出海的船只,船底一般都是要尖的,要增加吃水的深入,以维持船只的平衡,增加对抗风浪的能力。如果船底是平的话,就必须是大幅度的增加船只的重量,至少也是要五百料起步的。之前的宝船和福船都是如此,体积很大,载重量也很大。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队的主力,就是宝船和福船。排水量最大的,估计在两千吨以上。一般的船只,排水量大约是八百吨。
我国古代造船单位,往往是用“料”来计算的。“料”是指耗费的原材料等。它和吨位的转化很复杂,为了简单方便,可以认为一料大概就是一吨。五百料的船只,就是大约五百吨左右。这是出海船只的最低的重量要求了。
如果吨位再小的话,就只能是在近海游弋了。比如说,三百吨左右的船只,就只能是在长江口附近巡逻。
荆襄帮目前拥有的船只,载重量在五百石左右的大船,其吨位其实只有一百吨左右。距离出海要求的三百吨,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而目前整个大明帝国,只有镇江的唯一一个造船厂,可以建造三百吨以上的海船。
随着金鸡纳树的树皮可以医治打摆子病的消息传开,明朝百姓到南洋去探险的热情,大大的增加。
要想前往南洋探险,首要的条件,就是得拥有一艘海船。准确来说,是一艘排水量三百吨以上的海船。这导致镇江造船厂的海船供应量,是严重的供不应求。哪怕是荆襄帮,也订购不到足够的船只。
事实上,荆襄帮根本就没有能力订购到太多的船只。都被那些大人物给抢走了。
据说,镇江造船厂的船只订单,都已经排到了五年以后了。换言之,就是五年以内,其他人都不要指望了。
有五年的时间,还不如自己兴建一个造船厂呢。陈林简单的谋划了一下,发现在雷池兴建造船厂,还是有很多的便利条件的。只要有足够的资金,还有足够的人才,完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将造船厂的架子搭起来。
首先,雷池周围的水文条件都很好。雷池的南面,就是长江水道,还有洞庭湖,运输原材料非常方便。
造船主要是需要什么原材料?当然是木头了。木头是越多越好。那么,木头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山上来。平原地区是没有木头的。
雷池的北边,就是大别山。大别山有木材,这是不容置疑的。而要将大别山的木材运输到雷池,问题也不是很大。从大别山到雷池,距离是很短的。中间还有河流可以利用。夏天发洪水,水位上涨,将木头扔到河里,就直接漂流到雷池了。
除了雷池,另外的一个原材料供应地,当然是长江上游了。长江上游地区,山高林密,有的是各种各样的木材。木头被砍伐下来以后,顺着长江顺流而下,也可以轻松的到达雷池。整个运输过程,基本上是不需要什么成本的。
其次,是雷池周边的区域,很适合海船进行试运行,能够检验船只。
在明朝时期,不管是长江水道,还是洞庭湖,水深都是很深的,可以航行上千吨的船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