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将人脉条例化,用事情捆绑人际关系(1 / 2)
第三节 将人脉条例化,用事情捆绑人际关系
2018-04-15 作者: 林海
第三节 将人脉条例化,用事情捆绑人际关系
有两个同学甲和乙毕业后进了同一家公司做事。5年后,他们一个已经升了市场部主管,另一个却还在调研部做基层研究员。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有多大差别,而是其中一个会管理自己的人际关系,而另一个的人际关系档案却是散乱没有条理的。
具体的表现是甲非常巧妙聪明地让一类人只帮他办一类事,这类事是这类人最擅长的领域;而乙刚开始常常将目光关注于他认为的几个能力非常强的人,在遇到困难时常求助于对方,但是他的请求常常不是对方力所能及的,对方不得不拒绝他,在多次被拒后他养成了不求助别人的习惯,结果工作效率常远远落后与第一个同学。最后造成了工作业绩和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巨大差异。
甲和乙的例子启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有效利用你的人际关系,将你的人脉关系信息进行整理,建成条例化的人际关系档案。
美国一个老政客说,想要认识一个人,就请他帮一个忙。因为人们总是容易记得帮过别人什么,而把帮别人的事情忘掉。那么如何请一个人帮忙,而且让他从帮助你的过程中得到成就感,这就需要你把握好对方擅长的领域,以对方擅长的事情标注他。一个人因为他职业或者身份的关系,他可能只适合帮你办一类事情,帮你办这类事对他来说就是举手之劳,而求助他其它方面的事情可能会让他陷入尴尬。因此,将人脉关系条例化,用事情捆绑人际关系,以对方适合办的事情以及办的效果来定义这个人对你的价值,这可以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丰富而有条理。
人脉关系的“捆绑效应”
中国的人际关系有其自身的特色。在中国,人和人的交往不单是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交往,而是一个人和一群人或一伙人的交往。比如一家大型企业老总的儿子,虽然他是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而且按个人身份来说他也是一介平民,但是因为他家族关系的支撑,他认识的朋友不是平凡老百姓,而是有着一定权力人脉的高官子弟,因而他能办成的事也就不简单了。这叫做人际关系的“捆绑效应”,也可称为“堆效应”或者“块效应”。
人际关系的“捆绑效应”决定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在和一个人交往时,你必须了解对方所属圈子的风格和层次关系、这个圈子的社会能量、这个圈子的核心人物是谁以及他有多大的神通。中国社会一向有打狗欺主之说,“打狗也要看主人”,因为狗和主人是捆绑着的,如果你不学会投石问路,挥棍便打,很可能惹恼了另一个人或者另一帮人。但是另一方面来讲,人际关系的“捆绑效应”决定了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我们的人际关系,假如一个人和其所处的团体擅长某一领域,我们可以通过我们认识的人来利用这个团体的力量。
小费刚开始没有体会到人际关系的“捆绑效应”,他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提醒自己在社交中不要靠近有不良喜好的人。所以,当小费第一次经朋友介绍在酒吧认识郝明时,因为他看起来有些颓废,还有点流里流气,小费心里对他产生了抵触情绪,也没有太在意这个人,虽然郝明对小费很感兴趣。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爱好——都喜欢收集古钱币,而且小费那儿有几块郝明非常想拥有的钱币。
后来,小费的妹妹申请出国,签证方面遇到了一些麻烦。小费请上次酒吧见到的朋友帮忙,朋友说这个事情要是由郝明出面,就是小菜一碟,因为他父母在使馆工作,他的朋友有好几个是负责出国签证的。小费这才发现自己的社交偏见。后来郝明帮小费办成了妹妹出国的事,他们俩也成了好朋友。
小费的例子告诉我们,千万不可忽视人际关系的“捆绑效应”,要学会利用和一个人的关系求得他这个圈子中人的帮助。利用一个人绑定一个团体,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己人际关系的效能,才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心应手。
建立便于检索的人脉档案
每个人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要是我们根据特定的事情求助特定的对象,用事情捆绑人际关系,那么我们办事的成功率就会高很多,我们人脉网络也会越来越有条理。建立便于检索的人脉档案,这会让我们在遇到事情时产生正确的第一反应,及时利用你的人脉获得最佳的解决。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标准来建立我们的人脉档案。
●按对方擅长的领域
每个人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我们应该全面把握对方的相关信息,用事情的性质将不同的交往对象归入不同的空间,在遇到困难时根据事情的性质及时抽调相关人物。
根据事情的性质,按照你认为的类型,将日常交往中遇到的事情分为几个类型(例如传媒界、营销类、行政机关等等)。
绘一个表格或者便于观看。
写下对方的姓名、职业、历史工作和工作单位。
根据对方的职业和工作单位性质将对方归类写入你的列表。
实践:根据你遇到事情的性质,按人脉档案检索,找特定的人帮忙,写下效果(两三次为宜)。
●按对方所在的圈子擅长的领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