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徐州之战(32)(1 / 2)

加入书签

防御远比进攻更困难,就好像破坏远比建设更简单一样,因为你的敌人可能从任何方向出现,或在你的预料之中,又或者出乎意料,除非你有足够的兵力,不然的话你永远不可能保证万无一失。

而守徐州就好像守长江,而守江则必先守淮,而一旦两淮失守,就算退守长江,可因为长江防线很长,你若处处布放,则极大的分散了兵力,等于处处不设防,就算你的水军有优势,也终究守不住长江。

而徐州,莫说没有两淮可守,更是连长江这道天然防线都没有,相守徐州,难比登天,所以刘澜现在虽然是在徐州屯重兵,可是他心中还真没多少底气,因为他只是把尽可能的敌人进攻路线封死,但是敌人可供进攻的线路还有很多,但就现在屯兵来看,关羽和他的摄山营所在的下邳兵力最多,而徐州赵云的徐州军外加龙骑军则是战斗力最强,而琅琊军则相对较弱。

反过来看敌人的兵力部署,实力最强兵力最多的则无疑是袁绍的冀州军,如果寿春军不是和曹军汇合,那么刘澜的部署还真有点田忌赛马的味道,以最强对最弱以最弱对最强,但现在曹操和袁术已经实际上成为一体,所以看起来袁绍反倒成了三大诸侯之中的孤立者,虽然他到现在还保持着中立,但关键的是刘澜并不敢调走琅琊守军,所以说袁绍就算始终都中立,但是却将刘澜琅琊军都牵制在琅琊不敢动,所以说袁绍虽然没有出兵,但是从战略说,却起到了牵制的作用。

刘澜和曹操这一仗,首先琅琊军便无法调动并参战,而这个时候,如果曹操出兵,不管是东海、徐州,不管打哪里,如果被拿下了,那么琅琊就处于曹操和袁绍之间,他们会不会因此而再一次一同出兵,我们暂且不得而知,但是这都是可能会出现腹背夹击的情况,所以这些都是不得不防的。

徐庶几乎把所有的可能都分析到了,但是他最大的一个问题,因为各种可能都会出现,所以刘澜如何才能牵制袁绍或是曹操,其实远比知道曹操要做什么更关键。

但是以往还能有一个公孙瓒帮着他分散着袁绍的兵力,现在公孙瓒被袁绍拿下了,刘澜没有一个外援可言,更别说能有谁在这件事情上协助他了,事实上,刘澜虽然一直努力改善现在的局面,与刘表取得了联系,进行了接触,但对他防御徐州,却不会有任何的效果。

而和袁绍,虽然有协议有约定,所以刘澜根本就不可能去主动攻击他,惹毛这头老虎,而且刘澜相信,袁绍现在巴不得他们去挑衅着呢,虽然袁绍不会在乎什么协议约定,可是毕竟再主动进攻刘澜的话,难免收人指摘,落人口实,除非出现巨大的利益,不然的话,他现在可比任何人都期盼着刘澜来主动挑衅他。

现在的袁绍,只是少一个和他开战的理由罢了。

所以刘澜真正可选的选项并不多,所以他现在的情况,虽然陈兵边境,但更多的还是以积极战备,等待机会为主,虽然主动攻打了东莱,但毕竟他让出了青州,现在这事你根本说不清楚,到时候如果人家用这个借口,说刘澜反悔,你也没有任何办法。

反观曹操,他现在一定是最迫不及待的想着袁绍能够出兵徐州的,他之所以在刘澜主动挑衅费县后还能不慌不忙按部就班的准备,说白了就是等着袁绍,如果没有袁绍的支持他还真没那个胆子来挑衅自己,没那个实力,也没那个财力,就他现在的情况,吃都吃不饱,打仗,没袁绍支持,哪有那个财力。

除非他觉得能够在极端的时间内结束徐州之战,不然战事拖下去,最后他必败无疑,当然这里面如果有袁术帮助的话,也许会好一点,不过袁术会像袁绍之前那么鼎力相助吗?刘澜持怀疑态度。

刘澜对战局的分析几乎完美,尤其是徐庶在这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关东的四大诸侯,自两场徐州之战结束之后,曹操和袁术都有了自危的感受,都极为担心刘澜的下一个目标对准自己。

所以两人才会既不可能的对他发起进攻,就算两人是世仇,但在极大的威胁之下,只能选择合作,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曹操却迟迟没有出兵,这里面必然有粮草的因素,不然袁术真的给予了他足够的粮草的话,曹操能不出兵?

所以粮草的情况看样子还是关键。

这件事上,袁术的态度最关键,虽然刘澜也有对袁术进行猜测,并一直认为袁术不会给予曹操足够粮草的原因十分简单也很明显,曹操现在有兵无粮,而袁术是有粮无兵,他的精锐都在两次徐州之战后被消耗殆尽,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两人合作显然颇为完美,甚至极为互补,可是这样一来,给曹操提供粮草的话,也就等于袁术掌握了节制曹操的法门。

以此来进行各种要挟甚至是让曹操在利益方面做出极大的妥协,曹操必然会有所保留,或者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只能保留着对袁绍的一线希望,如果袁绍出兵,那么他就有了徐州之战速战速决的可能,到时候还用得着对袁术妥协吗?

防御远比进攻更困难,就好像破坏远比建设更简单一样,因为你的敌人可能从任何方向出现,或在你的预料之中,又或者出乎意料,除非你有足够的兵力,不然的话你永远不可能保证万无一失。

而守徐州就好像守长江,而守江则必先守淮,而一旦两淮失守,就算退守长江,可因为长江防线很长,你若处处布放,则极大的分散了兵力,等于处处不设防,就算你的水军有优势,也终究守不住长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